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对话|澳门科大庞川副校长:携手香港 融入湾区和国家大局 不断提升澳门高等教育优势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回归以来,高等教育在国家和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成就之一。

人物简介

庞川,管理学博士,教授,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江西省政协常委,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

庞教授2003年8月加入澳门科技大学;曾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于澳门科技大学任职期间,庞教授曾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及到东密歇根大学作访问学者。

陈: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陈锦云主席

庞:澳门科技大学庞川副校长

澳门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正上马国际大学城

陈:您是澳门高校副校长,又是立法会议员,对高等教育和公共政策都十分熟悉。请您介绍一下近两年来澳门高等教育方面的主要发展。

庞: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回归以来,高等教育在国家和澳门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成就之一。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澳门高校数量从回归前的4所增至10所,形成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大学、专业型学院三种功能类型。在国家支持下,澳门7所高校在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招生,内地生源成为澳门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大学生数量由1999年的8500人增至2024年的62000人,教学人员数量由1999年的800人增至2024年的3700人,分别增长6.3倍和3.6倍。

二是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澳门大学在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180位、全球年轻大学排名第14位、亚洲大学排名第36位、葡萄牙语大学联会中名列第一、QS世界大学排名245位,15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澳门科技大学在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251-300位、全球年轻大学排名第38位、亚洲大学排名第58位、全球大学就业力排名第244位,9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澳门旅游大学于QS世界大学“款待及休闲管理”学科排名澳门第1位、亚洲第3及全球12位。澳门高校还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中葡高校联盟”“国际大学创新联盟”等平台,推动与内地及葡语国家高校的联合科研、学分互认和师生交流。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增强。澳门高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度参与国家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任务,为国家深空探测提供技术支持,2023年主导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成为世界首颗监测南大西洋地球磁场异常的卫星,填补了国家在该领域的空白。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芯片技术应用于国家5G通信、航空航天及医疗设备领域,打破国际垄断。

四是琴澳合作拓展产学研与办学空间。澳门大学和澳门科技大学在横琴设立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珠海澳科大科技研究院,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孵化科技企业。

2010年,中央政府批准澳大在横琴建设新校区,面积约1.09平方公里,新校区于2013年正式启用,成为澳门高校在横琴办学的首个成功案例。2023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布,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澳门高校在深合区开展教学及实验。2024年12月,澳门大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校区举行交地暨奠基仪式,预计于2028年投入运作。近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岑浩辉公布分阶段建设“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总投资近200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除公立高校外,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也向特区政府递交了横琴办学申请。

不断强化“中西文化交汇”和“一国两制”优势 融入大湾区和国家发展

陈: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既有“一国两制”地位优势、政策优势,也有中西并举、古今同在的特殊人文优势。您认为澳门可如何利用其独特的政策优势,推动大湾区内文化、教育和经济的融合发展?

庞: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凭借“一国两制”的独特政策优势及中西兼容的人文特色,可从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文化、教育和经济的融合发展。一是强化文化整合。澳门拥有丰富的能体现中西文明互鉴的建筑遗产,依托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优势,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如节日和展览,吸引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人参与,促进文化交流。二是促进教育整合。澳门的“一国两制”政策允许其在教育领域保持一定自主性,这为粤澳两地的高等教育从合作提升到战略协调和资源贡献奠定基础。三是促进经济整合。经济整合是大湾区发展的核心,澳门的政策优势使其在其中有重要角色。横琴合作区的成立是经济整合的一大突破,旨在促进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科技、金融和医疗等高附加值新产业。

陈:您认为澳门的高等教育院校如何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校、教育机构或者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人才?

庞:澳门的高等教育院校可通过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校、教育机构及企业的深度合作,聚焦未来市场需求,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跨领域素养的人才。一是建立战略性合作联盟。可发起区域性教育联盟如粤港澳大学联盟,促进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澳门高校可与大湾区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开发科技领域的联合课程,培养AI和大资料人才。二是开展联合培养项目。联合学位项目允许学生在不同城市学习,获得更广泛的学术和文化体验。澳门高校可与香港高校合作,利用香港在这些领域的专业优势,提供金融或法律领域的双学位课程,深化青年人才联合培养的教育合作路径。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大湾区内的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提供实习和开展联合研究,确保毕业生具备市场所需技能。强化澳门高校的跨国科研机构合作,并将合作范围扩展至大湾区企业,促进产学研在大湾区战略产业的高度、密集聚焦,推进科技、金融和健康科学领域与未来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四是开展文化交流与语言培训。澳门可开展文化交流项目和语言培训课程(如中文、英文、葡文),帮助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Study in Macao)。例如,澳门科技大学多语言教学(中文、英文、葡文、西班牙文)为其提供了与葡语国家合作的潜力,可扩展至大湾区内的文化教育项目。

优化澳门人才政策

陈:澳门的人才计划比起香港相对更为严格,特别是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有着明确的标准和限制。人才政策如何优化配合新的发展方向?

庞:为了配合澳门新的发展方向,如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健康医疗和文化体育的多元发展,我认为澳门人才政策需进行以下优化。一是简化申请流程。申请流程虽然已经在线化,但仍需进一步优化,且审批时间较长。澳门可以学习香港的“科技人才通行证(TechTAS)”,为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快速入境通道(香港入境事务处 - 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二是优化家庭支持政策。高端人才通常会考虑家庭因素。可考虑提供子女入读当地学校的优先安排,以及配偶的工作,逐步为人才提供住房等支持。三是与大湾区合作。澳门可以加强与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合作,建立跨区域的人才流动机制。例如,推动“一卡通行”的多入境签证政策,允许高端人才在不同城市间自由流动。此外,澳门可以参与大湾区的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科技、金融、健康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四是专业领域的针对性吸引。澳门的高端人才计划应更明确地针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所需的专业领域,例如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健康医疗和文化体育。澳门高校可根据具体校情设立“澳门科技人才计划”,专门吸引在AI、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顶尖人才。五是政策宣传和吸引力提升。澳门需要更积极地宣传其人才政策,强调其“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低税收体制、优质公共服务,以及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地位。同时,澳门可通过举办国际论坛、招聘会等活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注意。

澳门高校引进师资应纳入政府人才清单

陈:澳门高校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澳门高校可以如何进一步利用大湾区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校国际化进程?

庞:澳门高校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升,未來可充分利用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及“一国两制”政策下的独特优势,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进一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方面依托大湾区优势,打造国际教育中心和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国家要将澳门纳入教育强国战略部署,支持澳门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中心并写入国家“十五五”规划。澳门高校引进的师资要直接纳入人才引进名单,实现公私高校教师同工同酬,推动高校成为人才储备的重要基地。所有符合资格的澳门高校在横琴独立办学,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高等教育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琴澳共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促进澳门的科研、经费、课程、师生等要素在两地自由流动,高等教育产业及配套功能在横琴形成规模,带动琴澳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依托桥头堡定位,推动澳门高校建成高水平文明互鉴的载体。支持澳门高校打造全球科研合作枢纽,引进国际高校尤其是葡语国家高校人才。扶持澳门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发展,推动更多国家重大项目、攻关项目、重点研发项目等落户澳门高校。在开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基础上专设“港澳项目”,在澳门高校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推动澳门高校融入和服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局。支持澳门高校创办世界文明互鉴论坛,与葡语国家高校共建“中国—葡语国家文明互鉴中心”,开发“葡语国家”通识课程和编撰教材。

「湾区教育智库」主席陈锦云(左)较早前拜会澳门科技大学庞川副校长(右)

加强港澳高等教育合作

陈:在您看来,香港与澳门高等教育之间可以如何各自定位?两者之间有何可以互补、互相配合或者进一步合作之处?

香港以其在研究型课程和高端专业教育上的优势,继续在商科、法律、医学、工程等领域领先。澳门发挥其在旅游、酒店管理和文化研究上的特长,同时在科技创新和葡语国家文化交流领域深耕。二者在互补的基础上,可展开进一步教育合作。一是开拓学生交流与联合项目。两地大学可以开展更多学生交换项目和联合学位课程,让学生在香港和澳门两地学习,获得更广泛的学术和文化体验。二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利用大湾区的战略性合作框架,两地大学可以共同开展研究项目,特别是在创新技术、健康科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三是基础设施与活动的共享。借助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两地大学可以共同举办学术会议、文化节和创新比赛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人才流动。四是政策协调与政府支持。香港和澳门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协调、资金支持,支持两地高等教育的互补发展。

陈:很高兴庞川副校长接受采访。很高兴看到澳门特区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高校在国际交往方面越来越多,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越来越强,相信高校也会为澳门带来更多国际高端人才!香港和澳门都在建设国际大学城,都在深化国际交流和建设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两地情同手足,一直都是来往密切,也互有优势。高等教育和产业、人才等都有许多互相借鉴、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地方,期待我们携手并进!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