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朔做主题分享。(活动方供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首先要感谢传媒年会的组委会精心举办这次论坛,让我们有机会来到美丽的抚州,一起来探讨国际传播事业。作为整天和笔杆子打交道的我们,来到这座有临川之笔美称的城市,心中不免敬畏又感愧,敬畏的是这里有太多的千古文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对话仍是东西方文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感愧的是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催问我们,我们笔下的故事能再一次感动世人、影响世界。
我来自新华社,一直从事新闻报道和国际传播,冬梅书记一直在指导我们很多记者讲好中国故事。大家知道江西是我们新华社的摇篮,国际传播这几年很热,但是回望新华社90多年的历程,国际传播从来是我们事业中的重要目标和理想,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1931年11月7号成立,成立后的第二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临时成立后的英文对外宣言,就是红中社以电报广播形式对外播发,向国际上传播的。从1934年有据可查的第一篇文字稿在美国媒体落地,到1944年首次使用无线短波通信向国外播发英文新闻,到1946年设立新华社国际部,到1948年设立第一个海外分社——布拉格分社,我们始终立志让世界听到我们更多的声音。
当然我们走向国际的道路也是非常艰难的,对我们来说有很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很多新华人无法忘记这样的故事,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重返体育舞台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新华社在那届奥运会首次派出由30名记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的阵容强大的报道组进行现场采访报道。我们的记者用笔和纸写稿,我们的报务员用电传机在纸上打孔,经校对以后再通过租用的75波特的电报线路发回北京的总社。我们的作业方式受到西方记者的奚落和嘲笑,1984年8月5号我们自己的《参考消息》刊登了德国新闻社在洛杉矶发回的一则报道。这则报导说,新华社派出22名记者、4名摄影记者、4名技术人员在奥运会采访和工作,在报道奥运会的七千名记者恐怕只有中国人还在用手写他们的报道。在新华社国际传播事业成长的历程当中,类似的经历比比皆是,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苦涩和刺激当中,我们坚强刚硬、百折不挠、心坚如铁,我们用如船(音)的巨笔化作刀剑,在国际舆论场上坚守我们的立场,刻画我们的形象、传播我们的声音、铺陈我们的叙事。
今天的新华社在全球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80多个驻外分社,组成的全球新闻信息采编发网络媒体,每天以15个语种为超过五千家海外用户提供服务,海外粉丝量超过2.3个亿。上个月,我给东南亚某国来华进修的几十名新闻官员和记者授课,当我用一百张新华社图片呈现过去70年我们几十任记者常驻那个国家所发出的关于那个国家的报道的时候,反映那个国家发展历程的时候,那个国家一些新闻官员潸然落泪,他们有人很感慨地告诉我,在全世界媒体中,恐怕只有中国媒体能够持之以恒几十年不带偏见、不戴有色眼镜地、用发展的眼光记录其他国家发展积极的一面。还有一位记者告诉我,他在新华社国际报道开始慢慢读懂,为什么只有中国才会生发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和倡议,因为只有平等地看待他国、想他国之所想,才会有关共同命运的博大胸怀和思考。我想这是对我们国际报道中国媒体乃至中国世界观的一种肯定。
朋友们,当前国际形势激烈振荡,地缘博弈复杂深刻,安全风险起伏不定,全球经
这种国际舆论的特征短期内可能很难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对我们加强国际传播既提出迫切而必要的斗争要求,又摆明复杂而敏感的斗争阻力,过去几年围绕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舆论引导能力,我们在国际报道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叙事层面,我们着力重建叙事框架,从全球视角出发,重新打造世界对世界的认知。我们之所以强调认知,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凭借物质实力的优势,持续强势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给其他文明带来不间断的冲击和侵袭。我们回想新千年以来的几场战争,哪一场不被西方灌输的所谓民主和自由错误认知所裹挟,现实表明这种广义上的认知战,在人类现代文明构建过程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传播体系强势的灌输下,其他文明的反击只能在舆论战的层面展开,更多的是就事论事、被动接招,其广度和深度有限,难以从底层逻辑上对抗西方。可以说西方的认知战对非西方的舆论战,构成的是降维打击,是不对称的交锋,这是导致有理说不清、说了传不开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在报道当中既要讲好故事又要说透道理,实现于理于事,以事明理(音)。比如我们推出了南方觉醒系列报道,通过遍布全球的记者网络,挖掘全球南方对西方收割世界的新思考新思想新行动,并且梳理出其中的趋势、揭示南方觉醒的内在心理,反映百年变局中这一重要的变量。
再有我们过去几年通过上百篇起底美国的系列报道,向全球受众深刻揭露两个美国,所谓两个美国,一个是美国极力美化的所谓引领世界的美国,一个是脱下华丽外衣后一心收割世界的真实美国。在这个系列报道中,我们使用了大量一手的数据、案例事实和亲历者讲述,比方说我们起底了美国民主假面下一美元一票的选举制度,我们用上百年时间跨度和几十个国家的地理跨度,起底了武装冲突、金融战、贸易战包裹下的美元霸权,我们还陆续编著出版《起底美国帝国真相》《谎言帝国》等中英文专著,用全新的叙事直击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矛盾的根源,戳破美式制度、美式霸权、美式话术的假面,形成对美国从历史到现实、从现实到本质的系统性深度解析。
第二个思考是在话语层面,我们破除西方的范式,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我们知道现有国际话语体系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由西方塑造和掌控的,服务于西方利益,我们的话语受到西方话语的渗透和冲击,在国际上受到西方话语的压制和诋毁,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建立起和国家地位相匹配的国传能力,就必须要识别他们的话语陷阱,颠覆西方的话语体系。比方面对西方炒作去风险、中国见底论等错误论调,单纯去辩解否认远远不够,而是要运用追根溯源的方法论抓住问题的根本,新华社率先提出去风险就是最大风险的犀利观点,指出西方鼓吹去风险本质上是遏制中国发展的舆论陷阱,反映的是冷战思维与霸权主义,这一观点获得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又比方说美国炮制针对中国的债务陷阱论,我们通过系统调研,起底美国历史上通过经济杀手等经济策略来控制拉美、非洲国家的财政命运,对新兴经济体进行掠夺的真相。相比
第三个思考是在策略方面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打造精准型的国际传播。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语言是传播的一大障碍,但是今天我们认为,不同文明对统一世界的不同认知才是传播的最大瓶颈,为此我们集结了一批国别研究的资深记者,从研究对方思想深度入手,深入国别层面开辟了日本专线、意大利专线、泰国专线、印尼准线、巴基斯坦专线等等十几个专线,有针对性地把传播两端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打破认知壁垒,说共同话题,进一步扩大我们到达全球的深度和广度,比方说我们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讲清楚世界。在讲好我们自己发展故事的同时讲好携手发展的故事,针对不同地域和国家利用对方熟悉的案例,对比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的优劣,讲述西方中心主义的没落和东方文明崛起的现实,讲述美国优先与全球化这两种逻辑,诠释世界力量对比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是东方集体理念和西方个人主义比较优势的彰显。在不同国家区域,我们尊重传播对象的制度主张和意识形态主张,既有春风化雨又有质的突破,既讲同向而行又讲和而不同。几年来我们国别和区域传播产品的体量、音量和份量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精准传播的实际效能非常突出。
朋友们,身处国际新闻报道和国际舆论斗争一线的我们,这几年感受到来自外部的巨大竞争压力,同时也感受到积极传播成效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总书记说,我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我想走正路行大道正是我们坚守的方向,而讲好中国与故事的故事、掌握国际话语权正是我们行动所向。
最后再次感谢2025传媒年会和江西抚州为我们搭建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交流心得、交流思想,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