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一条中华白海豚在大屿山二澳附近被发现颈部遭绳索所缠。(海洋公园供图)
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的科学团队与渔护署组成“海洋生物搁浅行动组”,去年于香港水域处理共41宗鲸豚搁浅个案,当中30宗为江豚、4宗为中华白海豚、7宗为其他品种的鲸豚。当中14宗个案与人类活动有关,当中有6宗鲸豚的死因疑乃人为因素所致,包括去年7月在贝澳发现一对海豚母子尸体,母豚身上有重击造成的瘀伤和血肿迹象,推断为遭船只撞击所致;另同年5月一条中华白海豚在大屿山二澳附近发现颈部遭绳索所缠绕,在持续观下已回恢正常活动。保育基金呼吁,市民以行动守护鲸豚及其他海洋生物在香港的栖息环境,包括不要在海上或泳滩乱抛垃圾,保护鲸豚的栖息地和海洋生态及渔民应妥善处理需要丢弃的渔具或渔网,避免意外流进海洋;市民如有发现可将其放置到附近垃圾桶;如发现活体搁浅鲸豚或鲸豚尸体,应尽快致电1823通知渔护署。
行动组自2006年组成,在过去19年,共处理超过650宗鲸豚搁浅个案,每年约有20至50宗。根据保育基金多年来汇整及分析的资料显示,大部分搁浅鲸豚在发现时已严重腐烂,难以确定死因。
去年5月,一条中华白海豚在大屿山二澳附近被发现颈部遭绳索所缠。从那时开始,行动组一直定期监察及评估其情况。根据观察,目前该海豚活动正常。行动组会持续留意有关情况,以制订相应的行动。另外,同年7月3日,行动组于大屿山贝澳发现2具中华白海豚尸体,其中一条为成年母豚,另一条为初生海豚。两具尸体均已严重腐烂,难以判定死因。解剖结果显示,母豚身上有重击造成的瘀伤和血肿迹象,推断为遭船只撞击所致。
另于大屿山石仔埗附近发现一条雄性的成年朗文氏啄鲸,行动组曾努力尝试稳定及浮起它的身体,并给予支援性的治疗,以减轻其应激反应,但鲸鱼最终因虚弱而在诊断过程中死亡。初步解剖发现,鲸鱼的消化系统内有一个帆布袋,其死因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鲸豚在维持海洋生态的健康及平衡扮演关键角色。惟现今的化学物品、污水、塑胶垃圾及废弃渔网渔具等会造成海洋污染,严重影响鲸豚的生理功能及健康。此外,船只航行所造成的海底噪音污染,亦会窒碍鲸豚的沟通和导航能力,令它们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受到影响。
为减低海洋动物被缠绕或受塑胶污染的影响,保育基金定期在港举办清洁海岸活动,清除被冲到岸上或被丢弃的渔具(俗称鬼网)、胶樽及其他垃圾。去年,保育基金团队联同义工共收集了超过2吨鬼网及其他海洋垃圾。
保育基金呼吁市民大众以行动守护鲸豚及其他海洋生物在香港的栖息环境,尤其是市民在参与观豚活动时,应避免触摸、喂饲或伤害它们,亦可提醒船只的驾驶者要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航行,并与海豚保持至少100米距离。市民在出海观豚前,应先参阅渔护署的“观豚活动守则”。
市民如发现活体搁浅鲸豚或鲸豚尸体,应尽快致电1823通知渔护署,并提供相关资讯。如遇到活体搁浅,行动组会联同相关部门及专家研究营救方案。如鲸豚已经死亡,团队会根据尸体的状况,即场或在“香港海洋生物救护及教育中心”进行解剖工作。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