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间,甘肃省委省政府调查组就天水市褐石幼稚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发布通报。通报全文近6200字,从问题原因、环境检测,再到数据调查、领导问责、幼儿诊治,几乎涵盖了所有公众关切的问题,可谓全面、细致、严谨。
17人被立案审查调查,10人被立案问责,包括天水市委书记、天水市长。根据以往内地处置舆情惯例,这篇通报应是最终说法,是平息此次风波的“终止符”,即盖棺定论。
但通报并没有解开公众的疑问,如幼稚园为了提升招生吸引力,从投资人、到幼稚园园长,再到厨师,竟然全部同意用高成本颜料代替低成本食用色素,并多次添加到食物中让幼儿食用。诡异的是,幼稚园园长自己对问题食品照吃不误,最终造成自身同样血铅超标。
更离谱的是,根据通报内容发现,为了护短一个幼稚园,甘肃省疾控中心、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集体违规操作、隐瞒实情、篡改数据。
对于种种完全不符合逻辑的行为,通报并没有进行解释。
通报发布后,天水市褐石幼稚园门前再次引发公众聚集,人们表示不相信省委省政府的通报,当地公安紧急出警维稳。相关视频在微信群、朋友圈迅速传播,很快便遭到删除。
近年来,随着内地新闻业的衰落,调查记者几近凋零,众多公共事件真相无法得到媒体曝光,最终只能靠调查组一纸通报。不管调查组如何通报,公众都要选择相信。
很多内地媒体人感叹,同样是幼儿受害事件,今天的媒体环境,相比2008年的“三鹿毒奶粉”时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新闻业的颓势无形中加剧了内地各级政府的强势。当负面事件引发舆情时,政府习惯性“捂盖子”,甚至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舆情危机处置机制。
不解决问题,而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早已经成为内地维稳体制下的惯常做法。
多年前,内地已有学者发出预警,称政府公信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已经掉入塔西佗陷阱,即政府无论说什么、做什么,公众都不再信任。
其实,解决这个难题并不复杂,让新闻记者进行自由采访、报道即可。平息舆论不应只靠调查组通报,通报更不应成为最终的“盖棺定论”。
让一切丑恶暴露在阳光之下,只有舆论监督。重要的是,这个不用摸石头过河。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