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奖队伍(前排右起)英皇书院(季军)、九龙真光中学(冠军)及圣保禄学校(亚军)。主礼嘉宾(后排右五至七)香港大学副校长(健康)兼李嘉诚医学院院长刘泽星教授、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校长,以及一众比赛导师和评判。
香港新闻社7月22日电 2025年7月21日,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与香港津贴中学议会合办的首届“香港健康创科杯”(HK InnoHealth Cup)决赛,日前在港大医学院隆重举行。12支从全港131所中学、逾500名师生中脱颖而出的入围队伍,以“智能大数据医学应用”为核心,带来涵盖癌症治疗、阿兹海默症风险评估、中医数字化诊疗等多领域的创新医疗方案,展现新一代青年以科技赋能医疗的无限潜力,获评判团一致高度评价。
智能大数据驱动:中学生破解医疗难题
本届赛事以“智能大数据医学应用”为主题,聚焦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挑战,鼓励学生结合AI技术、中西医方法及大数据分析,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自4月启动以来,活动吸引全港中学积极参与,经过初选、复审等严格评审环节,最终12支队伍晋身决赛,在港大医学院现场展示方案并接受医学院教授团队的深度质询。
评判团由港大医学院专家及业界权威组成,从“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可行性”三方面严谨评分。最终,九龙真光中学凭借“AI研发肽类药物治疗癌症”方案夺得冠军;圣保禄学校开发的“脑友记”阿兹海默症风险评估工具获亚军;英皇书院以“智医四诊”AI中医舌象分析系统荣获季军。
12强方案亮点: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创新实践
入围决赛的方案不仅技术过硬,更紧扣真实医疗需求,展现中学生对社会痛点的敏锐洞察:
冠军:九龙真光中学——AI研发癌症治疗肽类药物
团队运用AI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出一种能靶向抑制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肽类分子。EGFR在癌细胞中常过度活跃,是推动细胞异常增殖的“分子开关”。通过计算机模拟,该肽类分子对EGFR的亲和力优于细胞原有调控蛋白EGF,有望开发为比传统化疗更精准、副作用更小的抗癌新药。尽管仍需实验验证,但其“AI+生物医学”的创新路径为癌症治疗研发开辟新方向。
亚军:圣保禄学校——“脑友记”阿兹海默症风险评估工具
全球每3秒新增1例阿兹海默症患者,早期干预是关键。团队开发一款AI驱动的手机应用,通过分析语言能力、反应速度、眼球运动及瞳孔对光反应4项生物标记,结合健康数据库对比分险,实现早期筛查。用户可定期测试,系统将提示风险并建议就医,助力减缓病情恶化。
季军:英皇书院——“智医四诊”AI中医舌象分析系统
团队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中的“舌诊”数字化,研发AI“智医师”系统。透过计算机视觉技术,系统可实时分析舌象特征(如颜色、形状、苔质),并支援粤语、普通话及英语自然语音问诊。结合《饮膳正要》食疗指引及结构化中医医案数据库,系统能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突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专业养生参考。
其他入围方案还涵盖慢性病管理、精神健康支援、语言治疗、姿势矫正等领域,展现中学生跨学科整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界共贺:青年创科潜力点亮医疗未来
决赛现场,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港大副校长(健康)兼李嘉诚医学院院长刘泽星教授、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校长等嘉宾莅临主礼,并对活动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蔡若莲博士表示:“AI与大数据已成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今次赛事见证了年轻一代如何运用科技解决医疗难题。政府将持续推动『实践+理论』的教育模式,培育更多具备科研素养的创科人才,为国家及香港的医疗创新贡献力量。”
刘泽星教授赞誉:“所有参赛作品的水平远超预期!同学们不仅掌握AI与大数据技术,更能敏锐识别真实医疗场景中的痛点,以创新思维提出解决方案。他们展现的洞察力、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能力,正是未来医疗领袖的雏形。”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校长指出:“今次比赛是起点而非终点。期望同学们保持热情,将创意转化为实际应用,未来共同打造更健康、更创新的香港。”
作为比赛召集人,港大医学院院长资深顾问陈应城教授补充:“赛事不仅激发学生对医疗创新的兴趣,更搭建了『学校—医院—产业』的连接平台。未来我们将扩大赛事规模,并推动优秀方案落地,让青年创意真正惠及社会。”
后续计划:优胜队伍获临床实践机会
据悉,本届优胜队伍将获邀参加港大医学院与玛丽医院合办的暑期课程,在医学院导师指导下亲身体验临床环境,进一步拓展医疗视野。此外,部分方案将获得资源支持,推动从“创意”到“应用”的转化,助力香港医疗科技生态发展。
“香港健康创科杯”的圆满举办,不仅为中学生提供了实践创科理念的宝贵平台,更彰显了香港在医疗科技领域的青年活力与创新潜力。随着更多类似活动的推广,香港有望培育更多“懂医疗、精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贡献“香港智慧”。(戴安南)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