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石河子,棉田里的温暖——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有感

作为共和国诞生后建起的新城市,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荒原戈壁、不毛之地;更难以想象由军队带领各省人民迁居此地,亲手拓荒,以一砖一瓦垒砌城郭,一草一木栽出绿意,建起了这座新城。

文|黄冰芬

第一次来石河子市,它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浪漫而充满理想激情的地方!它刷新了我对城市的认知:原来一座城的灵魂,未必根植于历史文化、科技锋芒、建筑地标或烟火味中,也可以源于规划者的赤诚、建设者的热情和传承者的温情。如同这里连绵的棉花田,带来温暖,也带来踏实的幸福。

作为共和国诞生后建起的新城市,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荒原戈壁、不毛之地;更难以想象由军队带领各省人民迁居此地,亲手拓荒,以一砖一瓦垒砌城郭,一草一木栽出绿意,建起了这座新城。

初到石河子市,目之所及,经纬分明的道路、绿意盎然的生态公园、完善齐备的医疗和大学等公共设施,以及更多崭新的文化教育场所仍在建设中,城市管理显得井井有条。这座与共和国同龄的城市,70多年来始终循著1950年王震将军绘制的规划蓝图,成就了今日的模样。这正是当年开拓者送给我们这一代的祝福!抚今追昔,除了深深感恩,更是难以言喻的感动。

76年前,新中国刚成立,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召唤来东北、中原等地的兵团将士。他们分批西迁,扎根新疆戈壁,用双手劈开荒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城奇迹。在新疆“一师建一市”的历程中,十四座师市相继崛起,每座城市都冠以师团编号以示区分。石河子由第八师兵团建设,故得名“八师石河子市”。

走进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展现的是近70年来的石河子的奋斗史诗。军人们既戍守边疆,又开垦农地、兴业办学。在艰难条件下,他们以无限的热情规划建城,用诗歌赞美奋斗故事,以青春与热血将美好未来的想象筑成现实。解放初期不乏十来岁便投身建设的少年兵,他们将一生献给共和国的理想,在这里落户生根、成家立业。而后,他们的子女、孙辈接续传承,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始终如一。

屯垦戍边的传统源远流长,先秦萌发、汉代形成、唐代发展、清代兴盛,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枝繁叶茂,唯建设和振兴新疆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无不彰显著中央政府对这片土地的深切关怀。从伊犁将军府追溯军垦历史,到石河子“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既是对历史传统的传承,更是新时代治疆方略的创新实践。

在博物馆中,有一座塑像让笔者感动不已:一位少年军人正牵著失明的战友前行。兵团初建时条件艰苦,缺衣少食,开荒的战士们因营养不良多患夜盲症。那时,一个班要合力“保一双眼睛”,把所有蔬菜集中给一人吃,让他能有好眼力,在夜晚带领大家手牵手安全返回营地。

逛完这博物馆,我们对进场时见到的红底金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有了更深的体会!

后续行程里,我们参观了当地新能源科技园区,走进143团农一连、农九连,看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桃园;在无垠的棉田间,也见识了先进的农业科技与节水技术。返程时,车窗外的石河子渐渐远去,眼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无不清晰地镌刻著兵团人对建设国家的赤诚和人民的热爱。

告别时,笔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样的地方,一定要再来!

(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总主任)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