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8月13日电 由香港浸会大学(浸大)跨学科本科课程部与香港游乐场协会合办、教育局商校合作计划全力支持的第三届“跨学科Co-Explore”全港中学生创作大赛2025,决赛暨颁奖典礼圆满举行。本年度比赛报名人数创新高,超过300名中学生参加,共提交83份作品。今届比赛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主题,分为“方案组”及“成品组”,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为社会的挑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图一:第三届“跨学科 Co-Explore”全港中学生创作大赛参赛者与评委嘉宾合影
冠军作品聚焦长者健康 展现科技与人文关怀
方案组冠军由保良局马锦明夫人章馥仙中学的队伍夺得。其作品“一起去追 (Beyond)”针对SDG 3(良好健康与福祉)及SDG 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设计出一款智能健康鞋。此方案透过监测长者的步态(如碎步、拖步)及压力分布,以评估肌肉健康状况及预防跌倒风险,并配备跌倒侦测及即时定位功能。数据可同步至手机应用程式,让家人随时了解长者状况,旨在减轻公共医疗系统及照顾者的压力。
成员黄心华、杨安琦、郑伊琳及陈晓敏表示:“设计灵感源于家中长者曾因步姿问题而跌倒的亲身经历。在构思过程中,我们结合了生物、电脑编程及经济科的知识,让方案更全面,希望能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长者。”
图二:保良局马锦明夫人章馥仙中学学生团队在决赛展示作品“一起去追 (Beyond)”
成品组冠军则由圣保禄学校的团队凭作品“Senior Speak”获得。这是一款针对SDG 3(良好健康与福祉),旨在改善长者吞咽困难(Dysphagia)问题的互动手机应用程式。它利用AI图像辨识技术,引导长者进行三组特定的舌头运动,并即时评分以提供反馈及鼓励,相比传统治疗更具成本效益和便利性。
团队成员冯蓢㬢、陈希潼及戴卓颖提到创作过程中的挑战:“在社区中心进行实测时,我们发现AI模型对长者舌头的辨识准确率不如预期。为此,我们反覆收集更多数据并改良演算法,未来会不断改良程式,希望能让产品帮助更多有吞咽困难的长者安全进食。”
图三:圣保禄学校学生团队在决赛展示作品“Senior Speak”
学生作品百花齐放 创意蓝图勾划可持续未来
其他队伍的表现同样出色。成品组亚军由慕光英文书院的“城春草木深”项目夺得,该作品为一个极节能的模组化耕作系统,利用太阳能供电及24/7补光机制,推动城市农业发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方案组亚军则由圣保禄学校的“Cognitia”项目获得,该组学生设计了一款手机应用程式,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多项生物标记,以非入侵性方式及早筛查阿兹海默症,期望降低诊断门槛。
季军作品亦创意十足。方案组季军为葵涌苏浙公学的“便便变变变”,其设计的多功能户外厕所能将人与宠物的排泄物转化为电能及肥料,推动循环经济及社区卫生。成品组季军港大同学会书院的“mbti + 职职复职职”,则是一款结合MBTI性格测试的生涯规划桌上游戏,旨在协助青少年探索自我,应对升学及就业的迷惘。
图四:参赛中学生向评委展示作品细节
此外,大会亦颁发多个奖项以表扬学生的卓越表现。协恩中学与圣保罗书院的学生团队分别荣获方案组及成品组的“最具团队精神奖”。圣保禄学校与慕光英文书院的学生团队夺得“最佳汇报组别奖”。顺利天主教中学及圣保禄学校的学生团队作品获得“最具创意奖”。中华基督教会基道中学与港大同学会书院的学生团队作品赢得“最优异设计奖”。来自香港九龙塘基督教中华宣道会郑荣之中学及圣保禄学校的学生团队作品则获颁“最具跨学科元素奖”。保良局马锦明夫人章馥仙中学的Leung Wing Cheuk老师及圣保禄学校的许佩瑜老师获“最佳团队导师奖”。而圣保禄学校亦获得“最踊跃参与学校奖”。来自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及港大同学会书院的学生团队作品则获得“最具人气奖”。
图五:“跨学科 Co-Explore”全港中学生创作大赛决赛现场
评审着重跨学科思维与社会影响力
担任总评审的浸大协理副校长(跨学科教育)张国威教授指出,评审标准涵盖多个维度,除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方案的创意、社会影响力及实践潜力均是重要考量。
浸大跨学科本科课程部总监暨首席讲师何咏茵博士表示,各得奖队伍的作品不论在创意概念、跨学科应用及社会影响力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冠亚季军队伍亦会于九月作公众展示,鼓励年轻人声音走入社区。
“跨学科 Co-Explore”全港中学生创作大赛充分体现了香港浸会大学推动跨学科教育的理念,强调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以应对现今世代的复杂挑战。该竞赛未来也将继续举办,为更多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才能的中学生提供实践跨学科学习和发挥创意的平台。(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