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林顺潮:应对极端天气频发 香港超前部署更要借用高科技

在不到一个月内,香港经历了一次十号飓风及5次黑雨的“洗刷”。面对难以预测的暴雨天气,能否在雨后迅速回到正常秩序,十分考验一个城市的应对部署,这也关乎市民的生命安全。

文|林顺潮

近年,极端天气在全球时有发生,对市民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威胁。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根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的数据,上个月是全球有纪录以来第三热的7月。在高温的环境下,强对流天气会变的更加频繁,香港这个沿海城市就更能体现。7月20日,天文台挂出了今年首个十号台风信号,而在过去三周就发出了5次黑雨警告,其中8月5日长达超过11小时的“长命黑雨”更是极端天气的最佳写照。换句话说,在不到一个月内,香港经历了一次十号飓风及5次黑雨的“洗刷”。面对难以预测的暴雨天气,能否在雨后迅速回到正常秩序,十分考验一个城市的应对部署,这也关乎市民的生命安全。

回想2023年香港遭遇“世纪暴雨”,政府宣布香港进入“极端情况”,不少地区发生严重水浸,黄大仙地铁站需要关闭。今年的“长命黑雨”并不比2023年那场雨要小,8月5日凌晨至下午5时,香港大部分地区降雨量累积超过200毫米,市区及新市区及新界东部分地区更突破300毫米。其中,香港天文台总部录得的降雨量,打破8月单日最高雨量纪录。在这破纪录暴雨后,大部分市面很快恢复了正常,路面积水并没有形成内涝。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方面:

一方面,特区政府已经有成熟的机制面对极端天气:当八号风球或黑雨警告生效时,保安局辖下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会自动投入运作,无须额外指令。发展局、保安局、警务处、消防处、运输署、天文台、渠务署及环保署等部门的代表及处长级人员会坐镇中心指挥,确保即时协调及应对突发事件,如塌树或山泥倾泻等。

另一方面,应对恶劣天气政府“超前部署”,在暴雨来临前已经做好做足预防内涝的措施。据香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公开场合透露,黑雨来临前,相关部门会提前行动,包括渠务署会巡查排水系统,确保无堵塞;检查斜坡及棚架的稳定性,减少潜在风险等。黑雨期间,特区政府各部门会迅速应对,例如渠务署在黑雨期间出动了180队紧急应变队伍在全港各区处理水浸情况,即使是次黑雨持续时间长且雨量大,但机制运作畅顺,事后清理及复原工作迅速完成。

有超前部署,也要科技支援才可以减低人命和财物损失。近年来在救火、搜寻等场景,机器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笔者留意到,在今年的黑雨期间,渠务署多次出动了排水机器人“龙吸水”快速抽走积水。例如位于港岛薄扶林道的玛丽医院范围内部分道路出现严重水浸,渠务署紧急应变队伍到玛丽医院处理,很快就处理了积水;而面对西营盘干诺道西与水街交界水浸及膝的情况,“龙吸水”亦大显神威。

翻查资料,这类排水机器人是今年4月才购入的。渠务署以约300万元引入4部排水机械人“龙吸水”、“小禹一号”、“小禹二号”及“小禹三号”,其中“龙吸水”每小时排水量最高,造价最高约100万元,是无线遥控履带式排水机械人,可应对复杂地形如楼梯及斜坡,成为应对极端天气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长命黑雨”、十号飓风等极端天气不再是十年一遇,而是可能成为每隔一、两年就出现,甚至是一年出现几次的常态情况。为了更好应对,笔者建议政府在超前部署的应对机制下,应多研究科技防灾救灾,由此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是购入更多类似“龙吸水”的机器人,确保需要时能及时派上用场。正如上文所述,水务署目前仅4部机器人可供使用,但暴雨往往是难以预测且集中在特定季节的,例如本次黑雨期间在荃湾、港岛、黄大仙等区域都有水浸情况,建议可在全港十八区都相应配置排水机器人,用时不需跨区搬运。

第二是湾区联防联控。暴雨飓风天气往往不是在一个城市发生,而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域。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及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早前已签订业务合作框架,特区政府可利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优势,与内地城市和澳门共享天文数据,共同防灾,让超前部署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极端天气是不可避免的情况,只有我们在超前部署、科技防灾、人员培训这三方面做好万全准备,建设高效防灾现代城市,这才可以让市民生命财产得到最好的保障,获得满满的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