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建明
当越来越多人专程来港观赏音乐剧《大状王》,《大状王》的成功已超越了自身。“叫好又叫座”的背后,是岭南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不仅重新焕发了香港文化魅力与艺术创造力,更让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目标落到实处。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香港文创产业有了新的坐标,香港故事也有了更好的呈现方式。
《大状王》展现香港文创底蕴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西九文化区、香港话剧团联合制作的粤语音乐剧《大状王》是一部完全“港产”的剧码。其取材于华南地区流传的清末四大状师传说,以类似戏曲“折子戏”的串联方式,用粤剧、摇滚、嘻哈等29种音乐风格,巧妙融合了东西方的故事内核、艺术表达和哲学思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华语音乐剧的探索与突破。2022年首演就大获成功,至今年6月及7月,《大状王》团队刚刚结束上海及北京巡演,超过3.5万名内地观众入场,被内地媒体形容为华语音乐剧“顶流”,艺术水平和商业元素可媲美百老汇音乐剧。
《大状王》的成功并非偶然。上世纪香港流行文化的黄金时代,港产电影、电视剧和粤语流行歌风靡整个亚洲,人才、经验、产业和市场运作足以和好莱坞媲美。在此基础上,香港音乐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就开始进行探索,成立于1977年的香港话剧团更不断推动音乐剧发展,1997年由张学友领衔主演的音乐剧《雪狼湖》更是“现象级”作品,经过多年积累,终于产生了代表香港原创音乐剧顶尖水平的作品,充分说明了香港的文化创造力依然强韧且生机勃勃。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子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共创造22.5亿美元的收入和2,950万个就业机会。在一些国家,文创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策略的一部分。香港有着如此深厚的积淀,自当紧跟潮流,以《大状王》为标杆,在各个艺术领域打造更多IP,重塑香港文化辉煌,令其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
善用中外融合特质推创意之风
事实上,特区政府在2024年公布的《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中,就以四个发展方向共71项措施,力争加强香港文化影响力,其中特别提及要打造香港成为创意之都,推动和支持本地文创产业发展,同时推动文化艺术和创意之风,建设香港文艺创意产业链。
近年来,无论是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破·地狱》,还是由香港艺术家创作的潮流玩具Labubu,都显示文艺创意产业在香港的发展正如春草般勃发。文创产业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更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香港的重要定位之一。《大状王》的成功,打开了新的想像空间,充分利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通过中外文化融合,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香港故事。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的形象展示需要更多维、更立体的平台,香港的由治及兴也需要更多叙述主体和更能打动人的方式呈现。它不一定是数字,也不一定要说理,而可能是娓娓道来,用情感传达内核、用思想引领共鸣,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人类命运的相连相通,在反覆打磨的叙事里让世界看到另一个侧面的香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