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海外华文传媒参访岳阳中华大熊猫苑。(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岳阳报道)「来岳阳,不去岳阳楼等于白来。」8月29日上午,2025全球华文媒体高层湖南行继续在岳阳参访,先后来到岳阳中华大熊猫苑、岳阳楼,赞叹岳阳楼历史古韵。
在湖南也能看到大熊猫
采访团参访时,看到大熊猫在吃竹子。(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岳阳不仅有迁客骚人的屈原,还有因北宋名臣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出名的岳阳楼,令海外华媒采访团惊喜的是,这里竟然也有大熊猫看。刚一下车,就看到门口的大熊猫建筑吸引不少人排队打卡,采访团成员赶紧也在这里拍照留念。或许是天气炎热,大熊猫或是慵懒地吃竹子,或是安静地趴在木架上休息,憨态可掬。
采访团成员烈日下在大熊猫建筑前拍照留念。(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匈牙利《联合报》社长王清表示,第一次来湖南,竟然在岳阳看到了大熊猫,很诧异、很高兴。他说,「又涨了知识,大熊猫不光可以在四川,也可以在岳阳,而且生长得非常好。」参访团每看到一个大熊猫,就连忙拍照,走时都恋恋不舍。
现场导游介绍,岳阳中华大熊猫苑2023年12月正式开园,园内建设有9个大熊猫圈舍,已入住10只大熊猫,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大熊猫基地。
匈牙利《联合报》社长王清表示,第一次来湖南,竟然在岳阳看到大熊猫,很诧异、很高兴。(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感受《岳阳楼记》蕴含人生哲理
岳阳楼。(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一首《岳阳楼记》闻名海内外,采访团满怀期待地来到岳阳楼,感受潇湘之地大好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岳阳楼微缩模型吸引一众采访团成员,他们跟随讲解员解说了解岳阳楼历史变迁,从唐代的雄伟壮观到宋代的精致典雅,从元代的粗犷豪放到明代的稳重端庄,再到清代的繁复华丽,采访团成员不时向讲解员提问,认真做笔记。
采访团在岳阳楼前拍照留念。(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现在的岳阳楼沿袭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主体建筑高19.42米,由四根直径46厘米的楠木金柱、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撑,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未使用一钉一铆。
采访团一行登上有着「天下第一楼」美誉的岳阳楼,木质的台阶让这里的历史韵味更浓。参访团在岳阳楼望向不远处的洞庭湖,真切感受「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感受《岳阳楼记》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采访团游览岳阳楼。(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近年来,这座千年名楼推出更多玩法,在「文化+旅游」「文化+科技」中焕发新活力。从完整背诵《岳阳楼记》可免70元(人民币)门票,再到推出沉浸式走读诗境剧场《今上岳阳楼》,岳阳文旅一直在做尝试。2024年,岳阳楼旅游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经济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重要引擎。
美国《中华商报》副社长夏博士表示,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吸引无数人参观。
在岳阳楼外看洞庭湖。(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在岳阳楼里看历史沉淀,在岳阳楼外品人间烟火。沿岳阳楼景区往外走,看到汴河街商户密集,游客人来人往,这正是范仲淹笔下的「政通人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