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京市殡葬服务专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在位于西城区的办公地点里,拥有58个坐席的殡葬服务接线中心昼夜运转。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临近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前,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已经开通的96101北京市殡葬服务专线,北京现有哪些殡葬惠民政策、哪些安葬方式、后事办理具体流程如何?电话线这端,话务员为逝者家属一一理清思绪。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专线的开通,可为市民提供联通身后事服务机构、提供身后事办理咨询、接受身后事意见建议等服务支持。
北京市殡葬服务专线96101开通运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一通电话,一份指引:
陪伴家属度过最难时刻
老人病危,后事该如何安排?亲人突然离世,还未购置墓地,哪里可以暂存骨灰?除了传统墓穴,还有哪些安葬方式?
这些是专线话务员最常被问及的问题。话务员将市民咨询的关键词输入系统,知识库便会自动推送相关解答,必要时还可直接转接至对应服务机构,地址和电话等信息也支持短信发送。
话务员苏欢依然记得不久前接到的一通来电。电话那头是一位年长的阿姨,正为刚刚离世的老伴寻找墓地。“刚接通时,老人语气慌乱,经过慢慢沟通,我们才了解她的具体需求。阿姨提到老伴生前希望后事从简,我们根据居住地和期望,推荐了几处陵园。在征得她同意后,帮她把电话转接至相关陵园,后续手续也顺利办理。”
对苏欢而言,专线最大的意义,是能在生命悲痛艰难的时刻,为亲属理清思绪、提供方向。尤其许多人对殡葬事宜缺乏了解、有所避讳,而一个及时的电话,就能第一时间畅通信息渠道,为逝者家属提供支持和解答。
不仅是接听,更是倾听:
用温暖言语传递尊重
记者从殡葬服务接线中心获悉,服务专线已与全市各殡仪馆及公墓建立了畅通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市民相关需求能够及时转达、有效协调。在接到市民涉及具体殡仪馆和墓园的业务咨询或需协调事项时,话务员会直接接通相关单位的联系电话,并主动向对接方说明市民的基本需求和来电意图,最大限度减少市民重复陈述,提升办事效率。话务员也会严格注意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隐私保护,确保服务流程既顺畅又安全。
同时,根据殡葬服务专线的管理规定和要求,北京市还建立了全市殡葬服务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了各殡葬服务机构的职责分工,要求各单位明确专人负责对接专线工作,对联系人、邮箱、联系方式、完成时限等内容进行了规范。
专线接到市民的问题反馈后,会详细记录,及时将反馈内容以邮件的形式发送至相关单位,并会以电话形式告知对接人,保证在处理时限内将处理结果反馈,专线也会及时关注处理情况,确保市民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接线中心话务员正在接通市民来电。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除了机制保障,话务员也更注重情绪陪伴。话务员施晓静介绍,话务员们在正式上岗前都会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每位话务员也会前往殡葬机构实地了解相关业务。“在真实接线中,最能感受到来电市民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我们在和家属沟通时,也会尤为注意,关注家属的情绪,以‘亲人’称呼逝者。比如询问时会问‘您亲人目前在什么位置’,这不仅体现了对家属的关怀,更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24小时、全天候在线:
接线中心昼夜运转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北京市官方殡葬机构有12家殡仪馆、36家经营性公墓和190家公益性公墓。对于丧属来说,由于殡葬机构信息宣传分散,往往难以掌握全部联系方式,更无法一次性跨机构综合咨询殡葬业务。
为切实解决市民治丧过程中所急所需,进一步提升殡葬工作公众满意度,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透明、可感可及的高质量服务,北京市民政局结合首都殡葬新情况设立全市殡葬服务专线96101。
记者了解到,专线在连接身后事服务机构的同时,也提供后事办理咨询、接受身后事意见建议等服务支持。据介绍,当前专线设有坐席58个,实行三班倒模式,这也意味着,即便在夜间也仍有坐席人员接听市民来电,做到24小时不离线。
北京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管理处副处长刘江表示,通过服务专线,话务员能够及时向市民提供正规可靠的服务信息,同时也能规范殡葬服务流程、进一步畅通群众和殡葬服务的沟通渠道,告知相关政策,为市民百姓办理殡葬业务提供方便。
刘江表示,未来北京市民政局还将继续优化服务,使96101专线真正成为政府连接群众、传递温暖的“连心桥”,让殡葬服务这项“身后事”“民生事”更惠民、更安心。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