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以才引才形成虹吸效应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人才不仅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香港希望引进高学历、高技能、高贡献的“三高”人才,能各显其能,继续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核心地位与优势,推动创新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文|何志平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本月17日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这是行政长官李家超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社会各界都拭目以待,期望新一份施政报告能在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福祉问题上,围绕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国际竞争力提升、人才引进政策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以更大的力度、更务实的举措,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笔者预计香港人才引进计划将迎来标志性转变,政策核心从过去“广撒网”式广泛吸纳,全面转向“精准捞”式精细化筛选,以便更高效吸引能切实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全球顶尖及其他紧缺人才。人才引进,不仅要留住还要用好,社会要营造人才发展的大环境,也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让更多人充分发挥才能,扎根香港、建设香港、贡献香港。

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不仅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香港希望引进高学历、高技能、高贡献的“三高”人才,能各显其能,继续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核心地位与优势,推动创新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特区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抢人才”措施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共收到约51万宗申请,其中约34万宗获批,超过22万名人才已抵港,有效缓解了香港人口老龄化挑战,保障了长远人力需求。

但如此可观的人才数量亦引发了社会对“人才能否在港安居立业”的关注。有评论认为香港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产业也相对欠缺多元化,大多数人才家庭或不会长久定居在香港,可能出现“候鸟式人口”现象;以致人口结构不稳定,特区政府难以据此制订长远的人口、土地、经济及社会福利政策等等。如何通过提供更广阔平台和清晰的市场指引、就业规划等留住人才是亟待改善的问题。

人才留住还要用好

目前,获取香港身份的主流途径主要包括香港优才、高才、专才、留学进修计划以及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这五种方式。其中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是“移民投资”,不存在找工作问题,他们来港生活面临最大的挑战和考虑是家人是否随同赴港,以及子女在港教育问题;优才、高才来港则首先面对的是就业创业,寻找工作机会,然后从住宿开始,包括生活社交、就医、教育等方面的配套需求。

特区政府在2023年11月以问卷调查了抵港逾半年的5,000名高才通申请者及家属,有54%受访者表示“已就业”,43%受访者“已定居香港”,进一步说明“来港看潜力,留港靠实力”。

人才和香港是一项双向选择。发展人才,是香港以人引才,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稳住人才,是香港要为人才提供可放心的大环境条件,安全的公共环境、住所、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双方互相适应、相互选择,有些人认同融入香港工作节奏和生活状态,愿意留下发光发亮,也有些人不适应要离开。香港非常愿意与能留下来的人才互动合作,希望他们在香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以今年以来,特区政府通过强化“三高”人才计划签证续签的审批,优胜劣汰,筛选出真正能为香港经济创造价值的高端人才。这一转型背后,是香港对人才品质与本地经济需求匹配度的更深层次考量。

香港未来应充分开发不同领域人才的潜力,要为留下来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创业环境,确保他们的能力与贡献能够与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相契合;更重要的是建立配套机制,并为本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例如当下香港的大学招收内地生额已提高,但中学录取却限制严格,新来港的家长们无所适从。假若有间DSE学校专门招收已移居香港的内地学生,则能减少家庭分离,让人才举家安心留港;再者,要对城市行业发展及失业率进行调研摸底,明确香港到底需要哪方面人才?究竟何样的优才、专才才能贡献香港所需?此外,在培育幼才、种子人才长远战略方面,也需考虑发展优质儿童教育系统及吸引家长的相关配套设施。只有精准施政,才可凸显效果。

各界殷切期待,本次施政报告可进一步优化人才战略,在建立机制留住本地人才的同时,精准引进能切实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全球顶尖及其他紧缺人才,打造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责任编辑:朱怡娜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