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伦敦亚非学院学生会主席Sam 一个英国汉学者的中国行思考

香港新闻社9月17日报道 前不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学生会主席Sam,作为一名年轻的外国汉学专业学生,走进了华西村,参与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村委实习」。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学生会主席Sam。

文|纪硕鸣

在江苏省江阴市,有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地方——华西村。这里高楼林立,工厂星罗棋布,村民家家住着别墅,早已超越了人们对「传统农村」的想像。前不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学生会主席Sam,作为一名年轻的外国汉学专业学生,走进了华西村,参与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村委实习」。在这个中国最基层的自治单位,他观摩了村委会的行政例会,又随基层干部到农户家中走访,亲耳听到村民的声音,也对中国社会的治理方式有了新的理解。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2023/24学年统计,英国大学中选修中文(包括本科、研究生和语言选修课程的注册学生)课程的学生总数约为5,000至7,000人。一些顶尖大学如牛津、剑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等核心中文研究学位课程约在12所大学提供开设中文课程,如果计入语言中心或联合课程,总数有近50所英国大学提供中文相关课程,包括本科、硕士、证书或选修模块。
这些学习了中文又能深入了解中国的英国学生并不多,Sam是其中一位幸运者。这位来自英国的青年,十八岁那年便踏上中国土地,开始了学习中文的旅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标准的中国名字:韩雪宸。

多年来,他在常州学习汉语,在北京师范大学研修国际中文教育,又回到伦敦亚非学院深造汉学。疫情三年间,他几乎走遍中国大江南北,从东北的冰雪天地到江南的丝竹水乡;从包头的工业基地到广州、深圳的创新前沿。深受中国高速发展的感染,他的感受是:中国不仅是今天的中国,更是世界未来的缩影。

初识中国:十八岁的选择

Sam与中国的缘分始于偶然。十八岁时,他刚结束英国的高中课程,本打算下一年去德国、日本进修语言,却因缘际会来到江苏常州工学院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对大多数英国青年而言,选择汉语并非寻常之路,但对于Sam来说,这是一次自我识知的挑战,更是一次打开东方大门的契机。

他回忆说,那一年起初只是单纯对外语好奇,却很快发现,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不仅在语言,更在社会运作模式、人情互动与文化深层。于是,他毅然把大学专业改为汉学,决心深入探索。

在常州与北师大的日子

在常州的校园里,Sam与中国同学同吃同住,开始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他坦言,最大的挑战不是中文词汇,而是各地口音与方言:课本里的普通话尚易掌握,但出租车司机、菜市场摊贩的一句方言,才让他体会到「语言背后的生活世界」。

疫情期间,全球流动受阻,已经回到英国的他选择前往中国,并参与举办橄榄球比赛、加入江南丝竹乐团,用他熟练吹奏中国笛子的技能参与表演。同伴既有中国学生,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这些文化交融的时刻,Sam说自己真正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

后来他赴北京师范大学留学一年,专攻国际中文教育。他觉得很有趣的是,已经习惯电脑打字的今天,无论在亚非学院还是在北师大,中文考试都是严格要求以手写来完成考试,看着自己还不工正的汉字,Sam还是露出满意的笑容。在与中文老师的近距离互动中,让他对中国教育体系的严谨与学生压力有了切身体验。

Sam并非只看到中国的繁荣,也敏锐观察到百姓的忧虑。

华西村的管理经验

今年夏天,Sam申请到中国游学,他走进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南华西村,首次以「实习生」身份参与村委运作。从基层角度观察中国民主自治,这段经历令他印象深刻。

「周一早上八点开会,我比村干部还早到,满心期待聆听。」他说。会议中,多数干部用江南方言交流,他几乎一句听不懂。这种语言隔阂」,反倒让他真切意识到:治理本身不仅是政策的输出,更是与百姓生活语境的紧密交织。

随后,他随干部入户走访,询问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收入分配、工厂运营、家庭困难等。对他而言,这与英国地方治理依托教堂或议会的模式完全不同,更直接、更接地气。

行走中国:十多座城市的体验

三年疫情岁月,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十余座城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长春、哈尔滨,历史厚重的西安、承德,南方改革开放代表的广州、深圳、三亚,以及江南的苏州、杭州、无锡等。他专注于清朝与满洲国历史,实地探访沈阳故宫、731遗址,把书本知识与现场体验结合起来,形成更立体的理解。

他说:「如果只当旅客,很难理解中国。但会中文以后,就可以在出租车上与司机谈社会问题,就能在乡村里听到最真实的抱怨与希望。」

Sam并非只看到中国的繁荣,也敏锐观察到百姓的忧虑:就业压力、教育负担、物价上涨、户口制度带来的不平等等。他尊重这些真实的声音,并认为这正是研究中国最重要的部分。

作为伦敦亚非学院学生会主席,Sam最大的期望,是让更多的英国人、欧洲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每个国家都有问题,但我看到的中国,是一个面对挑战、仍然持续前进的中国。」他总结道。

当被问及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时,Sam回答得斩钉截铁:「中国是现在,也是未来。」他看到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与实践,也看到基层治理的探索与百姓的话语。他相信,中国的发展不仅塑造自身,也将深刻影响世界。

作为伦敦亚非学院学生会主席,Sam最大的期望,是让更多的英国人、欧洲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他也希望中国人能更了解英国社会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以西方一词笼统概括。

未来,他未决定是否成为老师、学者,或进入跨国公司,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的事业一定与中国有关。

Sam的故事,是一个年轻外国学子与中国相遇、相知的故事。他既有对中国繁荣的赞叹,也有对民间困境的体察;既有田野调查的严谨,也有音乐与体育的快乐。在华西村的村委会议室,他看见社会基层的复杂与真实;在大江南北的行走中,他体会到「中国不只是国家,更是世界未来的重要一部分」。

他的经历提醒我们:理解中国,不仅靠数据与报告,更需要沉浸、交流与倾听。Sam的中国之路,也许正是英中彼此理解与合作的缩影与开端。

责任编辑:王兰兰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