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辉(右五)颁发特别金奖予获奖队伍——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二队。
为促进学生认识航天知识及其应用,加深理解国家在科学和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与成就,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香港中学生空间站科普载荷和科学实验方案设计比赛,昨日(21日)举行颁奖典礼。当中4个特别金奖方案会由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指导进行优化,有机会推荐至将来的国家航天任务,由载荷专家于空间站操作。有获得特别金奖的学生队伍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介绍项目具备低门槛、低成本的优势,能以最低0.5瓦的无线电讯号传送完整的静态图像,并可通过智能手机等简单设备接收和解码。他们期望项目能拉近大众与航天科技的距离,让更多人能参与其中。
是次比赛于今年2月启动,吸引约750名来自100所中学的学生参与。昨日的颁奖典礼上,合共展出了比赛16支金奖队伍的实验方案及学习成果,其中4支队伍进一步获选为特别金奖,他们将由科大航天专家团队指导,落实方案并制作成品。成品通过测试后,将有机会推荐至2026年开始执行的“空间站香港科普卫星”项目。
无线电讯号传送完整静态图像
来自纺织学会美国商会胡汉辉中学的中四学生谭君淘、吴彦炯、陈军玮以项目“利用立方卫星向地面发送慢扫描电视讯号”获得特别金奖。该团队的研发项目源于一个有趣提问:“用对讲机的功率,能从太空传回照片吗?”为此,团队通过使用简单的电脑,将图像转换为慢扫描电视(SSTV)讯号,以探索低功率、长距离数据传输的极限。带队老师卢文灏补充指,团队为了今次比赛,共同制作了一个立方卫星“载荷”,以进行科学实验,而包括智能手机、手提电脑、无线电接收器等普及设备,均可轻易接收和解码相关讯号。
谈及是次比赛收获,谭君淘坦言过去认为航天梦遥不可及,对无线电应用也不甚了解,透过比赛让他深入认识国家航天发展历程,由衷地感到自豪,并期望未来继续参与其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吴彦炯对项目获得特别金奖,表示相当激动,“始终中学生的设计能触及太空,是我过往做梦也没想过的事!”他认为其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属于低门槛、低成本,社会容易触及,“最重要的是,普通人也能很容易地参与其中,跟太空进行简单互动。”
另一支获特别金奖的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二队,其研究发现形状记忆合金“Ni-Ti-Hf”不仅可以通过调整成分配比使其变化温度适应太空极端环境,更兼具良好的抗辐射性、力学性能和应变恢复特性,有望解决卫星太阳能板在太空环境中的振动问题。
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昨日在典礼致辞时指,为响应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今学年新开设小学科学科,以及已公布的更新初中科学课程,达至“九年一贯”的科学基础教育。课程融入航天与创科元素,有助学生了解国家最新创科发展。
航天科普教育有助培养家国情怀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总师钟红恩认为,航天科普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激发青年对科学的热情、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期望透过是次科普活动,点燃香港年轻一代探索宇宙的梦想。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指,是次比赛为香港年轻一代提供充分的发挥机会,展现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