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香江观察:“桦加沙”台风大考下的湾区城市韧性

超强台风“桦加沙”以“风王”之姿呼啸而来,以16级狂风和特大暴雨考验着世界级城市群的防灾体系。

香港新闻网9月25日电(记者钱林霞)超强台风“桦加沙”以“风王”之姿呼啸而来,以16级狂风和特大暴雨考验着世界级城市群的防灾体系。从市民自发加固门窗到政府精准调度救援,从企业停工止损到社区互助网络激活,湾区在“暂停键”下展现出制度韧性、技术赋能与公民意识的三重防御。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气象创新研究院工程技术分院副院长章勇鹏在接受香港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应急部门防灾决策提供的技术支撑,为台风暴雨等强天气预报防灾发挥重要作用。这场大考也检验着湾区在面对极端气候时的“城市韧性”。

湾区城市遭遇强台风“桦加沙”

2025年9月23日下午,超强台风“桦加沙”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达到惊人的每小时230公里,成为今年西太平洋“风王”。这个巨型风暴,裹挟着“风雨浪潮复合灾害”的巨大能量,直逼中国华南沿海城市。

尖沙咀海傍,强风将游客的雨伞吹翻。(记者 徐文峰摄)

“此次‘桦加沙’的综合灾害影响与2018年重创粤港澳的‘山竹’台风接近或相当,其突出特点是极端强度、巨大体量与稳定的移动路径共同作用,引发严重的复合型灾害。” 章勇鹏接受采访时分析,“桦加沙”于菲律宾东部异常温暖的洋面(海温超过29℃且暖水层深厚)诞生并迅速汲取能量,其路径选择更显“狡猾”——精准穿过台湾中央山脉与菲律宾吕宋岛高山之间的巴士海峡中部通道,避开了这些天然屏障的显着削弱效应,得以保存绝大部分巨大能量进入南海。

“桦加沙”的来势之猛,威力之巨,令湾区城市严阵以待。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相继全面实行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城市骤然按下“暂停键”。

各地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提前48小时发布预警,并经粤港澳三地协商一致,除了关闭港珠澳大桥,还封闭了包括西部沿海珠海段、广澳高速珠海段在内的多条高速公路,以及淇澳大桥、横琴大桥、鸡啼门大桥等重要桥梁。此后通关口岸、机场、高铁都相继关闭。

在这些协作背后,是各地应对灾害的成熟预防机制。

集众智协作共享气象数据预警

针对此次台风,中央气象台于9月21日15时发布重要天气提示,并于16时30分与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广东省气象台举行联合会商,集众智研判“桦加沙”的发展趋势与影响,为当地应对台风提供支持。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

“在台风监测数据、精细化预报模型及预警信息的实时共享方面,粤港澳三地也已建立起成熟的业务化协同机制。”章勇鹏介绍,这一合作的核心基石,是预警中心历经多年科研攻关所突破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中国首个面向对象的气象资料同化系统“MOTOR-DA”。“该系统有效解决了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初始场质量这一‘卡脖子’难题。”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是三地联合建设的重点项目,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同时,促进三地之间的紧密合作,并为这个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MOTOR-DA系统与中国气象局全球预报系统(CMA-GFS)协同驱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显着提升了华南区域对台风、暴雨等强天气的预报精准度与时效性,为大湾区各气象部门开展精准预报服务及应急管理部门的科学防灾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核心技术支撑。2025年汛期,MOTOR-DA对接驱动的国产华南500米分辨率数值模式投入试用,稳定提供逐小时同化预报及0—6小时逐15分钟预报,为水务、能源和低空经济等重点场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在此次“桦加沙”台风应对过程中,三地气象部门依托预警中心平台,实现了监测雷达数据、浮标站实况、卫星云图及数值模式预报产品的即时交换与融合分析。这种无缝协作极大优化了台风路径与强度预报,特别是对风暴潮和强降水落区的预判,为深圳、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争取到更充分的应急响应部署时间,有效保障了城市核心功能运转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韧性城市:从应急响应到长效机制

台风“桦加沙”的挑战,再次将超大城市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韧性”建设置于聚光灯下。

作为台风暴雨频发的超大城市,香港在防灾减灾体系构建上已有深厚积累。香港特区政府提前启动跨部门应变机制,沉着应对,相关人员通宵工作,在今早市民上班前,市面已恢复正常运作。

澳门特区政府民防架构同步启动,并执行《台风期间风暴潮低洼地区疏散撤离专项应变计划》,昨日澳门水位持续上升,甚至在花王堂钭巷附近,整条道路到中午完全淹浸,由于前期疏散、救援等工作到位,今日已全面复常。

深圳的防灾体系同样在内地具有样板意义,章勇鹏在采访中表示,1994年首创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体系;2007年率先全国实现街道级精细化分区预警;建立了高效的‘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以及自动停课机制等,预警信息联动全社会响应。

预警系统的完善、防范措施的全面以及城市各部门运作系统的协同,使湾区市民在这次强大的台风灾害面前,竟然表现出了面对“桦加沙”时幽默的松弛感,有市民戏言微信朋友圈竟然洋溢着“过年”般的感觉。

然而,“桦加沙”的极端性也提示着未来方向。章勇鹏坦言,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韧性城市建设需着眼长远,在完善公众预警的同时,亟需发展面向城市生命线行业的“靶向式”预警。电力、交通、水务、能源、港口等关键行业的运作模式各异,灾害承受力和应急需求差异显着。应该为这些维系城市命脉的行业量身定制预警指标和响应预案,形成覆盖“灾前精密监测、灾中精准防控、灾后高效恢复”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将是提升大湾区整体韧性的关键。(完)

责任编辑:朱怡娜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