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主动巡查确保安全 改善居住环境坚定不移

近日,三个简约公屋地盘在建筑署的恒常检查中,被揭发有承建商在施工过程中剪断螺丝头和擅自扩大有撑板的螺丝孔等,引发社会关注。

文|叶傲冬

近日,三个简约公屋地盘在建筑署的恒常检查中,被揭发有承建商在施工过程中剪断螺丝头和擅自扩大有撑板的螺丝孔等,引发社会关注。事件固然令人遗憾,更有人将承建商的施工问题与特区政府的整体房屋政策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种批评不仅偏离事实,更忽视了特区政府主动巡查机制的有效性,是次事件正正反映出建筑署的主动巡查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到及早发现问题、防止风险扩大。我们应当客观看待事件本质,同时认清特区政府在解决市民住房问题上的坚定决心。

巡查制度发挥作用

事实上,由于性质严重,建筑署成立了独立调查专队跟进,并要求承建商提交补救方案。另外,因事件还涉及人为疏忽或蓄意隐瞒,署方还主动联络执法部门并咨询法律意见,全面追查责任,希望可在一个月内完成调查。可见整个流程有序且透明,显示机制运作畅顺,充分证明了建筑署的常态化巡查制度正在发挥作用,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而非等待事故发生后被动应对,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这种前瞻性的监管方式,可将潜在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避免日后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反映出其高度负责的表现。

然而,部分评论和文章却别有用心,将个别事件牵扯至香港整体的房屋政策,甚至质疑特区政府“急于求成”,将工程质量问题包装成政策方向偏差的“证据”。这种论调既不合逻辑,也有混淆视听之嫌。今次建筑质量问题属个别承建商履约问题,若涉及违法违规,特区政府自然会依法追责,不应将单一事件推论至否定整个政策框架,更不应以偏概全地攻击特区政府在房屋政策上的努力与决心。

简约公屋成效显著

简约公屋政策是特区政府为尽快改善基层市民的居住环境而推出的创新举措。因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法,可将建设周期大幅压缩至1至2年,较传统公屋的7至8年建设时间显著缩短。这一政策能够快速响应基层市民迫切的住屋需求,尤其是为居住在不适切住房的市民提供“救生艇”。截至2025年8月,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已从6.1年降至5.1年,是2018年第一季以来的最低位,预期在2026-27年度可进一步缩短至4.5年。这些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更是特区政府实际行动的成果,也是市民对未来生活改善的希望。以已入住简约公屋的居民为例,他们的租金可从劏房月租中位数约5,000元降至简约公屋的约1,300元,不仅住得更舒适,缓解了经济压力,生活质素也大大提高。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到,在2026-27年度起的五年,预计将提供合共约18.9万个公营房屋单位(包括简约公屋),即平均每年有超过3万个单位落成,创24年来的新高。同时,《简朴房条例》将在2026年3月生效,旨在进一步告别劣质“劏房”,以改善基层的居住环境。

多元策略展现政府承担

特区政府在解决基层居住问题上的努力,远不止简约公屋一项政策,其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加快传统公屋的建设,另一方面则通过简约公屋等创新方式解决市民的燃眉之急。此外,特区政府在土地供应方面亦多管齐下,透过加快启德、北部都会区等大型发展区的规划,积极推动长远房屋供应链。这些努力足以显示现届特区政府对市民“安居”问题的长远承担。

这次简约公屋的事件固然需要关注,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特区政府的应对方法和措施。建筑署恒常巡查足已证明机制的“防火墙”作用,做到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特区政府的迅速反应与责任追究,也体现出对工程安全及市民福祉的高度重视。面对社会上对房屋政策的讨论,我们需要坚守事实与理性,不应因个别承建商的施工问题而否定整个房屋政策的成效,更不能让失焦的讨论阻碍特区政府在解决基层住房困难下作出的努力。

解决住屋问题无法一蹴而就,但每一个政策的推进、每一个单位的落成,都是向市民安居乐业这一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社会各界应携手支持制度改进,透过理性讨论、同心协力,一同推进良政善治,让香港的房屋政策可以更有效地造福市民。

(作者系民建联秘书长)

责任编辑:吴美玉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