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考察来到延安。他走进高桥镇南沟村,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延安适合种苹果。论天时,这里是联合国认定的全球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论地利,黄土通透性强,土壤里有多种微量元素;论人和,苹果树扎根延安,离不开大生产运动,背后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苹果“落户”延安,始于中共中央延安时期。1940年,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引入苹果苗木,光华农场试种。1947年,洛川县阿寺村一位青年农民用毛驴从河南灵宝驮回200棵苹果树苗。他还编了首《劝君栽树歌》:“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
革命时期“安家”的苹果苗,现在已发展为延安优势富民产业,带动了100多万人就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
2015年2月,习近平回到陕北梁家河,特意坐上越野车去看山梁高处的苹果园,嘱托“一定要坚定地把苹果产业抓下去”。
此次在南沟村,习近平对老乡们说,我在陕北生活了7年,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这次来延安,看到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称赞道,“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图为26日下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苹果,有“国民水果”的美誉。中国苹果年产量、出口量冠绝全球,产区纵贯南北,不少农民把苹果树当“铁杆庄稼”,靠它吃饱肚子,又靠它过上好日子。
2024年9月,习近平来到甘肃天水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要加强品种保护和培育,优化种植方式,创新营销模式,把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大。”他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
近年来,花牛苹果品牌越来越响亮,已出口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果”。2024年,麦积区销售花牛苹果64万吨、产值达25.6亿元。习近平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点赞“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
202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在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由辽宁的苹果产业想到了一个故事——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摘。毛泽东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表示,“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小小一个苹果,不仅蕴含着致富密码、发展之道,更见证着党的初心。这是苹果的分量。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