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平 龚亮容
众所周知,香港历来以金融服务、旅游、贸易、物流等传统行业闻名全球。但传统行业的逐渐饱和、固定,以及创造的就业机会之少和整个社会产业单一化,早已无法满足青年就业需要,香港青年从政、上流上升的渠道更是困难重重。为此,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何志平教授与一众北大学子展开了讨论。
龚亮容(香港青年,20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我对现时拥有政治抱负的香港青年,目前从政的入门路径和政治岗位进行了梳理归纳,并调查比对不同岗位发展优劣:
一、政党,加入政党是现时从政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目标功能明确,就是提供人才竞逐政治公职。一些具规模的政党更拥有完善的资源配套、策略支援和人才培训机构,青年容易累积人脉。然而,内部竞争相当激烈。如要争取一些重要机会或岗位,要有足够心理准备,累积长期工作经验才有晋升的机会。此外,政党是一个整体,若市民不满政党的表现,就会指责该政党所有成员。对于青年参政者而言,背负政党背景算是好坏参半,风险及机遇并存。
二、传媒或网络平台,不少对政治政策有兴趣的青年都会透过传媒网络平台参与相关公共事务。首先,可有较大空间以不同角度,客观分析及参与公共事务,向大众传播展现政治见解和能力;其次,成为网络意见领袖容易累积稳定支持者;第三,部分平台也提供较优厚的报酬予政治记者及评论员,收入相对稳定,能够全情投入。不过,这种途径也有明显缺点:1、比较难深入了解政界的实际运作情况;2、发展前景相对其他途径(如政党)不清晰;3、个人及所属机构都没有实质政治权力,影响力相对间接和不确定。
三、智库,年轻人加入智库从事政治或政策研究,可有较多机会直接与政策制定者互动交流,进一步了解政府思维,面对困难的应对方法。从一个较高层次、政策制定的层面了解及处理不同社会议题,有助训练青年的政策研究及倡议能力,从中训练从政者所需的能力。可另一方面,香港智库普遍资源有限,薪金偏低。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无法挽留他们长期服务。香港社会或政治环境对智库需求也不大,不少利益团体(如商界)都有自己的渠道影响政府施政,智库可发挥的政策影响力不大。
四、功能界别团体,在立法会或选举委员会中均有相应的界别。加入这些团体的有志青年,普遍必须是该行业的从业员。他们透过立法会或选举委员会渠道参与政治,明确代表业界的权益。该岗位虽然没有大型政党内部竞争激烈,但大多数都需在其行业内获得相当声望及地位,甚或在行业联会等组织出任领导职务。对于以此为政治仕途的青年人而言,恐非易事。
五、青年组织,不少香港青年组织都是服务社会和致力于推动青年发展的重要平台,及发掘培训年轻政治人才的渠道。经常通过与政府、政党以及中央机构合作,举办青年活动来招募有潜质、表现积极的青年加入,参与组织运作。参与青年组织也有助于获得公职,部分组织每年会推荐成员给特区政府以至中央机构担任公职。可是,青年团体工作普遍甚少接触政策制定或政治游说,年轻人未必能获得足够的相关训练。另一方面,青年组织中大多是义务形式,收入低微且不稳定,从政的发展前景并不清晰。
六、地区组织、社团及关爱队,如社区关注组、居民组织、乡村代表,是服务普罗大众的前线,较多专注于社区民生议题。有志青年加入其中,较常见会往区议会议员、地区咨询委员会和乡议局方面发展。在地区组织起步,会有较多机会获得前线服务市民的机会,累积实际民政及区政经验,学习沟通、组织动员及累积知名度。这些经验,尤其对日后参与选举有重要帮助。
七、公务员(政务主任、行政主任及纪律部队),过去每年有不少在京毕业生投考特区政府各类公务员职位。特区不少主要领导官员皆来自政务职系,近年更有不少经纪律部队转任。这些职务,能让青年熟悉政府内部运作,累积丰富的管理及政策制定经验,以至大量政商界人脉,并拥有相对优厚的薪酬,但公务员考核要求高且竞争相当激烈。
当然,从政路径从来没有既定方程式,没有人能够保证加入政党就一定能够成为区议会议员,甚至立法会议员。好比有人传媒界别出身,然后直接担任政治委派官员;有人在成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之前,未曾担任地方政协委员;亦有不少人从多个起点出发,同一时间担任多项公职,并在某些组织身居要位(如智库、功能界别团体)。每名从政者都按自己的能力、意向和人生际遇,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从政道路。
何志平教授:
亮容对现时香港青年从政途径的观察分析,使我一下想起了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新时代香港青年能否不断增强国家认同,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直接影响到香港能否持续繁荣稳定、“一国两制”能否行稳致远。
我从来都觉得,随着97回归后香港与内地日益频繁的交流合作,香港青年创业建功的舞台只会越来越宽广。只要找准“香港之所长”与“国家之所需”的交汇点,就是我之前所说的,既极具“国际视野”,又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脉紧密相连,香港青年就能为自己找到最好的发展方向。
香港青年有意从政加入政治机制行列,也绝对是好事。过往香港人从政,基本就是两个渠道:或是从“边”切入,即是从社会、基层议会议员开始,而后转入政府;还有就是通过公务员考试,直接报考政府提供的职位。但香港公务员系统沿袭自英国文官制度,讲通才,重执行,也就是所谓的只有管治精英,没有真正的政治领袖!迄今,亦没有大的体制改革。新时代下,香港要实现“由治及兴”,特区政府的管治团队及公务员体系就必须以自己“当家做主”的意识心态,打破一直以来仍以前朝的行政思维、习惯及方式方法,来应对处理现今香港新形势下新需求的陋习。
在这方面,特区政府或许可与相关内地的大学合作,学习建立公务员升职前的培训与长期培训等,增强对中国国情、特区政府运作模式及行政立法等的了解、认同。就像内地,某官员到了某一级别(例如升副处级),每次升级以前都一定要去地方党校学习三个月到半年。此外,还有专为省部级培养后备人才而设的一年期“中青年干部班”。这种培训除了训练人才与时俱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共同价值观和团队精神。爱国爱港新一代精英,可能都不在全香港,而是在北京和内地。无怪乎特区政府要回内地高校招收政务官!
另一方面,香港一直以来都没有政党,只有论政团体。回归后又没有一套主导培养政治人才的系统计划。如何在每一任特首上任时,都能有大批的人才供组建团队之用?政府方面亟待建立一套政治人才政策,一套针对全社会,包括公务员和非公务员,以至可成为政治任命官员的人才班底;可以广泛吸引、培养政治人才的制度和体系,以及由此衍生的政策和机构。从而让更多的有志有能有才之士,能够进入政府人才库,有更多参政议政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对青年政治人才的孵化培育,更应及早开始,甚至从小开始。
内地的优秀青年政治人才,他们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都是从小学习培养。小学时期(6-12岁)以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为荣,立志要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中学时加入共青团(13-15岁),宣誓成为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中至大学时期,开始申请入党,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信仰;大学毕业后直接入职或参加公务员考试,肩负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为国奋斗奉献。
所以,我才说,人才不是靠培养,而是自我有机地成长。领袖也不是我们去找的,是在特定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创造人才成长的大环境——土壤,提供养料、环境和生长成才的必需元素,从而让人才种子发芽茁壮、结树成荫。
当然,特区政府在各界敦促推动下反思如何培养并壮大爱国爱港的青年力量的同时,青年人也要勇敢迈开步。你的眼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香港青年参政议政、研究政治政策,也不一定就志在香港本土,完全可以放眼中国,立足大湾区。去年,深圳已经开始招录港澳籍公务员,这只是一个开始!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