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昨日随母船“深海一号”首次访港。(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摄)
国家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首台7,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近日于西太平洋完成首个国际深海科研考察航次后,昨日随母船“深海一号”科考船首次访港。科考人员并透过连串活动,与香港科研人员、市民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分享考察成果。在欢迎仪式上,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表示,希望香港社会各界好好把握“蛟龙号”访港机会,深入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并希望是次活动能够启发更多香港年轻人投身于深海研究,及积极参与国际深海大科学计划,为实践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力量。有登船参观的香港学生形容,能近距离认识国之重器,启发自己立下科学志向,期望未来有机会为祖国科技出一分力。
“蛟龙号”及“深海一号”历时45天的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带回617件深海生物样品,并创下多个首次纪录,包括是我国开展的首个大洋国际共享航次、“蛟龙号”首次搭载外籍科学家下潜等,强化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在深海治理上的合作,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全球海洋事业的贡献。
昨晨7时许,“深海一号”缓缓驶进维港并停靠尖沙咀海运码头。香港特区政府官员、立法会议员、科学界代表及中小学生等,登船一睹国之重器的风采,参观及听取科研人员汇报科研考察成果,并出席其后获国家自然资源部大洋事务管理局全力支持,由香港科技大学为“深海一号”及“蛟龙号”首次访港举行的欢迎仪式。
18次载人深潜 采617件样品
卓永兴在欢迎仪式上致辞表示,今次既是“蛟龙号”首次访港,也是我国深海大洋领域科考船时隔18年再访香港,在香港各界积极准备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此次访问既标志着国家在载人深潜科考技术的重大进步,也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海洋科研发展及生态保育的关心和支持。香港特区会继续与内地携手,共同推动深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竞争力及促进永续发展,为香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是次西太平洋国际深海科研考察,是由港科大参与领导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了解该海域的深海典型生态、物种多样性及矿产资源;该计划亦是由国家主导、联合国批准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之一。大洋局局长邬长斌表示,航次吸引了世界五大洲的科学家共同参与,“不仅提升了我们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水平,还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贡献了重要的科学数据,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持续开展‘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的信心。”
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亦在昨日仪式上介绍航次任务的成果与收获。他介绍,是次任务历时45天,船员团队一共由60人组成,包括18名来自5大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科考队员,当中有3名是来自香港的科学家;“蛟龙号”共进行了18次载人深潜,获得并带回617件宝贵的生物样品,主要包括珊瑚、海绵、棘皮动物及其他鱼虾等,其中发现十多个疑似新物种,“这些沉甸甸的样品背后,实际上都是代表着我们‘蛟龙号’的作业能力不断提升。”
证中国有能力做好国际合作
“蛟龙号”访港筹委会主席、港科大海洋科学系讲座教授钱培元表示,该航次不仅是海洋科学方面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做好国际合作大计划。
他希望,这次访港可以让香港市民了解到国家在深海大洋方面的研究实力,并在相关方面发挥香港应有的贡献。
科学家在访港期间,亦出席多项“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国际研讨会相关活动,包括昨日下午的科普讲座及今天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和圆桌论坛。
“同舟”港科学家:难忘海底开灯观奇景
主力研究海绵海底与微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港科大海洋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张珊,是今次国际深海科考航次3名下潜的香港科学家之一。她昨日与记者分享说,自己有幸成为“蛟龙号”首次同时搭载3位女科学家下潜的其中一人,曾下潜到1,270米的深海采集所需生物样品,刷新个人下潜新纪录。张珊又提到,为减少对海洋生物的扰动,在约40分钟的下潜过程中潜水器都不会开灯,但当到达海底时,为方便作业把所有灯都打开的刹那,海底一览无遗地展现在眼前,“神奇的地貌和周围突然出现的海洋动物,带来了巨大震撼和视觉冲击。”
矢言全力保护海洋生态
另一香港科学家、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王琪分享说,很荣幸在该航次搭乘“蛟龙号”下潜到达了海底4,706米,采集到一些海水沉积物及生物样本。他表示,自己主要研究海洋环境化学,特别是关注化学品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潜在生态风险,接下来会在实验室对样本进行化学组成及污染物分析工作,以评估现时人类进行的化学品排放可能对深海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
来自哥伦比亚的海洋生物学家Jaime Rios Osorio亦对能够成为团队一员感到非常荣幸,他盛赞“深海一号”和“蛟龙号”的优秀深海探索和研究能力,并形容是次航次是奇妙之旅,“能够探索和看到此前从没人看过的海洋生物”,例如是平时罕见的海参竟大量同时聚集在同一地方,以及一些能够生存上千年的珊瑚等。主力研究海参的他认为,透过深海探索,可以加深人类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生活习性及特性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去保护海洋生态。
小学生:登船后,感觉梦想近了
3名香港中小学生昨日有幸能够登上“深海一号”参观,并近距离一睹“蛟龙号”真貌,除了留下难忘印象,也启发他们的科学志向。
福建中学附属学校小六生黄柏翘表示,参观了驾驶室、样本室和餐厅,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样本室,在当中看到很多采集自深海的生物,例如海百合、海星和珊瑚等,同时亦见识到一块蕴含稀有材料的庞大石头,“听科学家说,在采集时会翻起海底巨大沙尘,十分具挑战性。”
同校小六生苏家榆则对样本室内的项链海星印象最为深刻,“它们的手手脚脚都很长,就是为了更易捕捉食物”,另外船上的餐厅条件也很好,“在海上也能吃到陆上的食物,令我很佩服。”
至于令香港华仁书院中一生郑卓祈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近距离亲眼见到“蛟龙号”这台国之重器。他对记者说,自己向科学家了解到在潜水器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情况,“他们不顾危险都潜到深海执行任务,这令我非常敬佩。”
今次的参观交流活动,加深了3名同学对科学的兴趣和热诚。希望成为一名海洋生物研究员的苏家榆坦言,曾经认为这个梦想是遥不可及,但与科学家交流、获得他们热情地解答疑问后,“我觉得与梦想的距离更近了一步。”黄柏翘则表示,希望长大后成为科学家,研发出如“蛟龙号”般的高科技先进潜水器,或是发明一些更方便的小仪器,令市民和街坊的生活过得更好。郑卓祈则希望,未来有机会在军事或航天领域,为国家科技设备的研制尽一分力,为祖国作出贡献。
科普讲座如带学生“入海”探秘
“蛟龙号”随母船“深海一号”科考船首次访港,多名随航科学家以及内地海洋专家昨日下午在香港科学馆的科普讲座中,向逾300名本港中小学生讲解深海环境和知识。有科学家通过短片解说,生动有趣地带领同学们一同“走入”深海,介绍深海环境中存在着众多宝藏与挑战,又寄语学生们要努力学习,担起未来探索更多深海资源,同时要保护深海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昨日科普讲座共有四个环节,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加拿大籍女科学家Maeva,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Jaime,共同以“深海生物资源挑战及研究重点”为题与港生分享。“老实跟你们说,其实在出航之前我都有些害怕,但当我正式乘‘蛟龙号’下水,我感到非常平静,而本应蔚蓝的海洋,随着我们不断下潜而变得黑暗。”
现场屏幕以第一身角度模拟着乘坐“蛟龙号”下潜的舱内情况,本是一片漆黑的窗外风景,在解说的Maeva和Jaime一声令下,渐渐展现出深海环境中的多姿多彩。“这是我在深海里最喜欢的海参,就像海中的外星生物一般”“还有很美的八爪鱼”“对我们生物学家来说,这里比迪士尼乐园更加有趣!”
寄语同学平衡发展与保育
经过一番欣赏后,两人开始为学生带来一些有趣的深海知识,例如深海热泉的海洋微生物可以转换成为护肤品材料,亦有研究显示海参有助对抗糖尿病,有深海海绵甚至可以发挥天然光纤的作用,为制作更优良的光纤带来启发。
Jaime表示,深海环境不但美丽,也为人类众多发展带来作用,但深海环境同时也面对着气候转变、深海采矿等众多挑战与威胁,寄语学生们努力学习,未来共同保护深海环境。
来自尼日利亚的随航科学家Olusola以“多变的深海环境—地质地貌、板块运动”进行分享,她向学生分享深海环境有着众多宝藏,其中包括锰结核(Manganese nodules),同时她也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期望学生未来能为两者的平衡作出贡献。
此外,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继伟,图文并茂地向同学讲解海底不同水深的生物特色,包括1,000米的深海进入完全黑暗状态,“很多生物都进化出照明设备,你会看到很多发光的鱼,例如是荧火鱿、水母,就好像深夜中的精灵在翩翩起舞。”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处长史先鹏则介绍了载人深潜技术的应用,如何拓展人类对深海的认知,特别是“蛟龙号”的成功研制,使我国的深海调查能力覆盖了世界99.8%的洋底,于深海探索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
好奇宝宝争相问 专家耐心答
深海的奥秘,让香港学生深感好奇,昨日科普讲座的问答环节,港生争相提问“深海生物要睡觉吗?”“水母头顶的光是怎么发出来的?”“深海鱼要吃多久才饱啊?”,获专家们耐心解答。有专家分享指,由于深海动物的食物来源相对有限,它们很多都处于食物匮乏状态,进食周期亦不像浅水区生物那样规律,“有好多鱼可以很久不吃东西,直有食物出现,就猛吃一顿,然后又再很久地处于饥饿状态。”
保良局林文灿英文小学小六生倪铭浩,昨日以流利普通话问科学家“珊瑚是如何进食,它们是否有消化系统?”活动过后又主动上前以英语向Jaime取经。他向香港文汇报记者分享道,一直觉得海洋很神秘,自己亦很早立志成为科学家,希望有日可以解开深海的神秘面纱,帮助人类更了解这个星球,为下一代作贡献。铭浩说,对讲座中提到“海底有火山”一事深感难忘,“听完真的觉得很神奇,正常怎会想到在海底会有火山,而且海底还有很多奇怪生物,我就觉得好搞笑,有兴趣认识更多。”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