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纪纬纹:两地企业拼船出海 尽展区域发展契机

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着力点之一,特区政府可以从三方面优化政策框架,以放大“抱团出海”对经济多元化的推动作用。

文|纪纬纹

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率团访问卡塔尔及科威特,成员包括30多名香港工商界人士及20多位内地企业家,首次以“香港+内地”联合团队形式亮相中东市场。这一“抱团出海”模式在香港社会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内地企业的参与可弥补香港在重资产项目(如基建、能源)上的经验不足,而香港的国际化规则体系和专业服务则能为合作提供风险管控保障。例如,香港的普通法制度、国际仲裁服务及金融工具创新,可帮助中东项目对接国际标准,降低法律与融资风险。然而,也有声音担忧,香港在合作中可能被弱化为“中介角色”,需警惕产业空心化风险。不过,只要了解当前产业体系的复杂性,便可明白到“拼船”绝非简单分工,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创造多赢局面。

从现实角度看,“抱团出海”是企业应对逆全球化浪潮、配合国家推动“双循环”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东作为“一带一路”西向枢纽,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和科威特等国在能源、医药、金融、高新科技、城市发展与智能管理等领域,与内地及香港特区相应业务的输出高度契合。例如中东各地出现越来越多大型基建项目,必然催生对融资、绿色金融、ESG等伊斯兰金融服务、建筑服务、智慧城市管理服务的需求。香港和内地企业可结合各自在金融和建筑科技的专长,按中东客户需要打造出从规划、融资到建造和管理的一整套发展方案。又例如随着中国与中东地区经贸量不断上升,除了如招商港等大型港口营运商可争取中东的港口经营权外,香港和内地物流企业可联合在中东建立海外仓和区域分拨中心等物流设施,提升中东当地的物流服务效益。通过强强联手,不只有助提升香港和内地企业的业务量,更有助实现业务高端化和多元化发展,并拓宽创科产品应用的场景。

善用制度弹性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国际航运枢纽,已与中东国家签署一系列双边经贸、税务等协议或备忘录,未来香港可善用大湾区“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制度弹性、河套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前研后产”较低创新成本和完整产业链等内部独特优势,扮演三个重要角色。

一是制度衔接者。香港的普通法体系、国际金融网络,与内地及中东的企业及资金形成互补;二是发挥风险缓冲带作用。香港的独立关税区地位和成熟的争议解决机制,可帮助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三是担当创新试验田。香港的科研转化能力(特别是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的发展潜力)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链结合,推动例如伊斯兰金融和中东智慧城市建设。

打造一站式落户平台

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着力点之一,特区政府可以从三方面优化政策框架,以放大“抱团出海”对经济多元化的推动作用。一是更大力度构建跨境合作生态网络,例如一方面设立面向中东市场的大湾区产业合作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在重点产业领域推动香港和内地企业合作;另一方面深化和扩展粤港两地专业资格互认范围,试行以“项目制”形式允许两地律师、工程师等专才参与中东项目,打破人才流动壁垒。二是提升香港的金融枢纽功能,包括打造更为吸引中东资产的管理市场和吸引中东投资者的金融产品,这些都需要在税务豁免或优惠方面作出优化,让香港适应伊斯兰金融方面的要求。三是创新区域协同机制,包括可考虑在北部都会区设立“中东经贸合作园”,集金融、法律、建筑、物流等服务于一地,打造面向中东企业的一站式落户平台。香港更可善用自身在资金和信息方面的优势,试行资金和信息跨境流动试点政策,建立“大湾区—中东资金和信息走廊”,为跨境电商、物流等产业提供合规支援。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