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5月21日电 为提升巡逻效率,香港警方周五(23日)起将推行为期3个月的“小型无人机行动调配先导计划”,在边界警区及西九龙总区,试用无人机巡逻,并于最快今年第四季在山顶及长洲警区引入无人机巡逻,最终目标达致每个警区都可使用无人机巡逻,织就“天网”。
警方强调,每架无人机均有避障功能,并配备降落伞,保障安全。且只会在公共区域巡逻,不涉及私人空间,也没有人脸识别,仅会在侦察到罪案发生时启动录影功能搜证。
香港警方去年10月成立无人机队,目前约700名警员已通过民航处认可的训练及考核,可以操控无人机,另有10名警员已接受使用无人机库系统的训练。今年1月至4月期间,警方已12次使用警用无人机进行山岭搜救行动。
在为期3个月的“小型无人机行动调配先导计划”中,警方将于边界采用自动化无人机库系统,实现自动化边境巡防。大型活动科重点及搜查组总督察罗海明指出,无人机有助提升边境巡逻效率,指以往每次在边境围网位置完成一次巡逻,需要约1个小时,而使用无人机则可缩短至15至20分钟。
至于西九龙总区,考虑该处的人口及建筑物较密集,采用的无人机会较小。届时,无人机将由警员手动操作,于指定区域最高点的60米以上位置进行反罪恶巡逻,例如监察爆窃黑点,或监视疑犯的逃走路线,从而制订围捕方案,另有一名警员会从旁监察。
据悉,无人机也会配备热成像及夜视镜功能,以加强在夜间防罪的效能及灵活性。警方强调,先导计划不会针对特定案件。
隐私及安全方面,据悉,无人机每次飞行前,均须由警司级人员批核飞行路线、起降点及高度。罗海明表示,每次飞行前,警员都会检查无人机运作是否正常,且每架无人机都有避障功能,并配备降落伞,即便发生故障也能安全降落地面,市民亦有充分时间能躲避正在降落的无人机。
大型活动科重点及搜查组警司高仲英强调,无人机只会在公共区域进行监察,不涉及建筑物内等私人空间,也没有人脸识别,只会在侦察到罪案发生时启动录影功能搜证。
警方指会严格遵守私隐专员公署守则,保存及处理录影所得的资料。也会做好宣传,以不同途径,铺天盖地般通知市民有无人机在附近巡逻,包括透过媒体和社交账号发放资讯、联络大厦管业处通知住户、在显眼位置悬挂2米乘0.8米的行动横额等。
此外,每架无人机均有警察涂装及红蓝闪灯,方便公众人士识别。警方也不排除未来使用现场另一架无人机的广播系统作出公开呼吁。
现时,警队有10个无人机库以供边境有需要时使用;西九警区则有约20部不同款的无人机。警方强调,无人机不能完全取代警员,会继续安排警员于区内巡逻,形容是“两条腿走路”。若市民遇上紧急情况向无人机求助,相信遥控驾驶员亦可透过影像即时发现,并调派人手协助处理。
警方表示,会透过先导计划收集数据,改善流程,目标最快今年第四季在山顶及长洲警区引入无人机巡逻,并期望日后扩展至在所有警区恒常使用,打造“天网”。同时计划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无人机监控画面,包括识别地面是否出现异物,统计地面人流及车流,与警员互相配合。
据悉,与香港一河之隔的、被誉为无人机之都的深圳,当地公安亦依托各警种特点,打造了空中的巡逻队、侦查队、交警队、禁毒队、应急处突队、搜索救援队、城市治理支援队和“黑飞”反制队等8支专业队伍。
去年7月,两名男子在深汕合作区小漠镇乘坐橡皮艇出海垂钓,浪头裹挟着橡皮艇上下颠簸,所处具体位置也确定不了。深汕公安分局小漠派出所无人机团队接警后在广阔海面上进行空中搜索,最终找到在风浪中挣扎的小艇,成功救回两名男子。显示警用无人机助力现代警务“振翅高飞”。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