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卫平教授(左)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方法,透过阻断癌细胞吸取营养,加强其对氨基酸的“饥饿感”,为癌症饥饿治疗提供新策略。
香港新闻社5月28日报道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方法,可以加强癌细胞对氨基酸的“饥饿感”。这项研究发现,癌细胞能够通过一种名为巨胞饮-蛋白酶体降解途径的营养代偿系统来获取外部蛋白质,并将其分解成氨基酸,以便在缺乏营养的情况下生存。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特殊的纳米粒子,能够释放药物来阻止癌细胞内吞及降解这些蛋白质,从而实现高效的肿瘤饥饿治疗。有关研究成果现已在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并已提交美国专利申请。
根据2022年香港癌症统计数据,肺癌仍是香港最常见的癌症,占本港癌症新症总数的16.1%。这类肿瘤由于其内部缺乏血液供应,容易形成营养缺乏的肿瘤微环境,导致氨基酸和葡萄糖等重要的营养成分不足。过往研究指出,癌细胞能够摄取周围的蛋白质,通过溶酶体途径降解蛋白质,为癌细胞提供氨基酸来源,但其他蛋白质降解途径是否在其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尚不明确。
研究中,团队发现癌细胞的巨胞饮-蛋白酶体降解过程可以作为细胞外蛋白质内化和降解的一种途径。癌细胞在氨基酸不足的环境下,通过巨胞饮作用摄取外部蛋白质,并通过活化蛋白酶体途径进行降解。为阻断这一降解过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pH响应性聚合物纳米粒子用于共同递送巨胞饮抑制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团队将纳米粒子注射到肺癌小鼠模型中,结果显示这些纳米粒子在到达酸性肿瘤微环境后,能有效释放药物,阻断癌细胞内吞外源性蛋白及细胞内蛋白的降解,从而达到协同肿瘤饥饿治疗的效果。
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李达三博士研究中心副教授以及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调查研究员汪卫平教授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溶酶体蛋白降解途径,研究团队发现巨胞饮-蛋白酶体途径可以作为另一种细胞外蛋白质摄取降解过程,以支援癌细胞存活。这一新机制提示巨胞饮-蛋白酶体降解体系可成为另一种肿瘤饥饿治疗的关键靶点。”此外,为了促进该策略的临床转化,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pH响应性聚合物纳米粒子来抑制癌细胞的氨基酸水平,从而达到肿瘤饥饿治疗的效果。汪教授补充:“这项研究聚焦于蛋白质内吞、降解代谢过程,为癌症饥饿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