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姬文风)随著人工智能于本港学界的教学应用日益普及,关于“适当应用”与“过度依赖”之间的界线,仍然存在著广泛的讨论与思考。香港大学有教授近日被学生质疑使用人工智能生成论文评语,教授其后坦承此事,形容人工智能是其评改作业时的“第二双眼”,有助提供更完善的意见回馈,但同时强调会在参考人工智能的意见后,判断是否同意或应否调整内容。就规管教师于评改作业时使用人工智能一事,校方则未有具体回应。
据港大学生媒体《学苑》报道,有港大学生近日怀疑一名港大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于批改论文作业时使用人工智能生成评语,指评语以点列式撰写、格式统一,且文辞风格与人工智能高度相似。教授事后确认有使用ChatGPT协助批改工作,并主动解释其批改流程。
该教授指出,收到论文后第一步会先阅读并决定最终成绩,其后会通过线上剽窃检测工具Turnitin检查有否抄袭,再于ChatGPT输入包括课程大纲、评分标准、应有学习成果、研习程度及个人理解等指令,生成所有评语包括最终成绩。在生成评语后,教授会自行判断是否同意并增减内容,虽然最终成绩通常维持不变,但亦曾作出数次调整。该教授认为ChatGPT可给予学生更完善及详备的意见回馈,是其评改作业时的重要辅助工具。
据了解,课程允许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但需申报且只可作研究工具支持原创意见,例如搜集资料、检查文法等,学生不可直接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至于教师使用人工智能批改作业的情况,课程并无明确规定。
港大副校长(教学)施启正回覆学生时表示,现时未能就此事给予具体回应,但重申大学承诺于所有课程中提供公平的评核方式。而根据港大教务委员会于2023年6月通过就教与学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全面政策,当中鼓励教学人员把GenAI融入课程评核,制定公平能够真正评核学生学习表现和成果的机制。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