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社8月6日报道 近年来,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大通沟街道深入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安排部署,始终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核心目标,整合辖区优势资源,创新工作模式,以“婆婆妈妈式”的贴心服务,提升品牌实效,用心描绘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辉煌画卷。2024年大通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被省文明办授予新时代文明实践省级示范所荣誉称号。
一、银发聚力,铺就帮扶温暖路
大通沟街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精准定位群众需求,到高效匹配服务,再到全力开展救助,总结提炼出“两单一双三步骤”工作模式。一是建两单模式,高效匹配服务供需。依托街道“微行动”中的“关爱弱势群体”项目,梳理建立困境居民“需求清单”和团队成员“服务清单”,相互对接、匹配需求,让“婆婆妈妈团”服务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创双线帮扶,全力守护困难家庭。组织服务团成员开展捐款捐物帮扶活动,累计筹集善款近5万元、捐物500余件;联合区民政局、区慈善总会、开展爱心救助活动,为25户困难家庭发放医疗救助金30余次、生活物资包60余件等。三是推三步流程,精准定位民生需求。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三步骤,依靠大数据精准导航,通过网格化立体治理,“铁脚板”沉入一线,为辖区构筑起网格化管理的坚固屏障。采取“1名网格员+N名服务成员”模式,经过6次“扫楼式”摸排,精准锁定辖区内25户家庭成员因病致困家庭。
二、家常话语,化作和谐邻里风
在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上,“婆婆妈妈服务团”利用“熟人熟地”优势,运用“民意收集+隐患排查+纠纷调解”的多元模式,让社情民意在家门口收集、矛盾纠纷在家门口化解。一是织密网格哨岗,隐患排查早发现。多年来,“婆婆妈妈服务团”定期开展“巡楼活动”,统一配备了红袖章、口哨等巡防设备,盘查外来可疑人员,劝导制止随地乱扔垃圾、乱拉导线充电、车辆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开展“巡楼随手拍”活动,发现并整改消防通道堵塞、飞线充电等问题100余起实现“小纠纷不过夜、大矛盾不出院”。二是善用乡音调解,小院议事暖人心。家里遇到困难事,可以到“大通小院”寻求帮助,谁家有了高兴事,也可以到“小院”分享。截至目前,“婆婆妈妈服务团”通过定期举办的“大通小院”议事会收集并记录矛盾纠纷300余件,为化解矛盾、促进邻里和谐筑牢基础。三是巧设调解妙法,矛盾化解无痕迹。“婆婆妈妈服务团”深知每一个矛盾背后都有复杂的成因,所以在调解时十分注重方式方法。她们先耐心倾听矛盾双方的诉求,让居民感受到被尊重。对于一些因生活习惯差异引发的矛盾,如作息时间不同导致的噪音问题,服务团成员会以自身经验为例,给出合理的调整建议。对于涉及经济利益的纠纷,成员们会查阅相关规定,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协商。通过这些方式,“婆婆妈妈服务团”成功调解了众多矛盾,调解成功率高达92%,真正成为邻里和谐的守护者。
三、暖邻实践,绘就街道文明景
在街道治理进程中,“婆婆妈妈服务团”匠心独运,采用“环境治理+文化滋养+积分兑换”的创新模式,为街道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推动街道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开展环境治理,守护家园美如画。服务团成员化身街道环境的忠诚卫士,定期组织开展“微治理”行动,带头清理卫生死角1200余处、整治辖区乱堆乱放点位110余个,累计服务时长达到115561小时。在她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环境整治行列中来。二是编排文艺节目,传递生活正能量。婆婆妈妈们还是街道文化传播的热情使者。她们深入了解街道独特的历史底蕴、人文风情以及居民的兴趣爱好,自编自演《敢问路在何方》《欢聚一堂》等20余个文艺节目,这些节目展现出街道邻里间的和谐氛围,在社区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场地轮番上演,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对街道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是推行积分激励,共筑文明新街道。为充分调动居民参与街道建设的积极性,大通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精心推出积分兑换活动。“婆婆妈妈服务团”踊跃响应,成了活动推进的重要力量,在街道开展环境整治、文化活动和普法宣传中,服务团成员率先垂范,凭借自身的热情和坚持,带动居民积极参加文明实践活动。服务团成员还耐心为居民讲解兑换流程,主动协助居民核对积分,兑换实用的生活用品或服务,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让街道治理的队伍不断壮大。
如今的大通沟街道,“婆婆妈妈服务团”已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从解决民生难题到营造和谐邻里氛围,再到推动街道文明建设,她们用坚持与付出诠释责任担当,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街道治理经纬,以沉淀岁月的智慧烹制民生幸福滋味,让“陌邻”变“睦邻”,使“街道”成“家园”,成为滴道区文明实践进程中熠熠生辉的温暖力量。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