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 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糅合为一堂立体而震撼的公民教育课。对香港而言,这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青少年在国民身份认同、国防安全素养与价值观养成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径:以生动可感的方式滋养家国情怀,将阅兵置于历史、现实、未来的连续光谱之中,转化为香港青少年可持续汲取能量、学习经验的源泉,让看得见的阅兵成为内化于心的教育。
启迪现实 昭示未来
从历史维度看,阅兵是“活的史书”。徒步方队体现“一老一新”,让抗战老部队的精神血脉与新时代军事力量的昂扬风貌在同一画面里对接;战旗方队则以一面面功勋荣誉旗帜,将民族记忆具象化为承载着历史荣光的符号,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这种以仪式深化理解的方式,对成长于和平环境的香港青少年尤具启发,香港从来不是民族叙事的旁观者,而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参与者。当他们理解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等史实与抗战全局的内在关连,“我是中国人”的价值归属就被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感镌刻在心中。
从现实维度观之,阅兵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实景课堂”。装备方队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陆海空天电网多域协同,空中梯队由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等现役主战型号成列,既呈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丰硕成果,也让国防建设与工业体系、科研创新之间的结构性关联变得清晰。对部分受西方媒体叙事影响而产生认知偏差的香港青年来说,这种具象化的事实展现有助于校准坐标:祖国已非百余年前的积弱,而是能够守护每一位同胞安全、支撑香港长治久安的坚实后盾。当自豪感建立于可验证的能力与制度之上,国民身份认同便会沉淀为稳定的心理资本。
更重要的是,阅兵还具有面向未来的导向功能,国防安全不是遥远的军事话题,而是每一位公民都需理解、守护的公共利益。对香港青少年而言,将“看热闹”转化为“懂门道”,需要把阅兵中的秩序、纪律、协作、使命感转译为可在校园与社区落地的能力与品格训练,把国防知识与数学、物理、工程伦理乃至公民素养相互嵌套,构建“爱国、懂国、护国”的内在链条。
以情感促知行合一
学校要以“可感”带动“可思”,再走向“可为”。可感,是让学生先被仪式的庄严、队伍的整肃、旗帜的历史与装备的科技所触动;可思,是在感性之后引导理性的追问,例如为何中国军事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何以国防与经济、科技、社会之间存在相互成全的结构;可为,则是把思考转化为责任与实践:在校园建构有纪律的自治文化,在社群培育互助与合作的公共精神上,在人生规划上,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紧密连结。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把每个人都导向同一条职业道路,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以自身之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参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守护与建设。
对香港青少年来说,将阅兵的意义与城市的法治精神、科技自强与多元共融相结合,才能形成既有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公民担当。当我们把抗战精神的坚韧、阅兵队伍的纪律与香港社会的法治契约相互融合,会看到一条从历史苦难到制度自信、从个人品格到公共责任的纵深通道。这条通道要求教育者既要有情感的温度,也要有知识的密度,更要有制度的力度;情感让学生愿意靠近,知识使其理解透彻,制度则保障其能长久、可传承。
国家的强盛为香港的繁荣提供底气,未来的责任召唤青年以个体之志参与国家之业。当我们以教育的方式理解阅兵,阅兵也以文明的方式回馈教育,让下一代在理解中认同,在认同中成长,在成长中担当。
(作者系香港立法会议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