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吴章安:中国习酒闯荡英国威士忌世界

2025年7月,在英中体艺文贸促会吴章安会长的推动下,习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与文化底蕴,正式踏上英国市场之路。这不仅是一场品牌的跨界探索,更是一场东西方酒文化的深层对话:当白酒遇上威士忌,两种古老文明的香气开始在伦敦街头交融。

文|纪硕鸣

英国,作为全球酒类消费与文化重镇,长期以威士忌闻名于世。从苏格兰的高地酒厂到伦敦的私人会所,威士忌早已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英国人生活方式与身份象征的一部分。而今,一股来自东方的力量正悄然进入这片传统领域——中国名酒「习酒」。当东方香气遇上西方酒魂,一场跨文化的品味之旅正在展开。

2025年7月,在英中体艺文贸促会吴章安会长的推动下,习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与文化底蕴,正式踏上英国市场之路。这不仅是一场品牌的跨界探索,更是一场东西方酒文化的深层对话:当白酒遇上威士忌,两种古老文明的香气开始在伦敦街头交融。

吴章安(中)携习酒踏入英国市场

英国,被誉为世界酒文化的心脏。从苏格兰威士忌到伦敦琴酒,这片岛国孕育了无数醇香的传奇。有数据显示,约80%的英国成年人表示自己有饮酒习惯,其中啤酒是最受欢迎的类别,其次是葡萄酒与威士忌等烈酒。

中国习酒叩响威士忌殿堂

然而在英国进口酒精饮品中,中国白酒作为来源国份额很小。有报道称,中国每年生产大约170亿千升的白酒,但其中只有约2万千升被出口到海外市场。白酒在英国的销售仍属于小众、利基市场,并没在主流烈酒通路中占有显著地位。

如今,中国习酒这股来自东方的酒力量,正由吴章安兄弟带领,悄然叩响英国威士忌的殿堂,开启一场跨越文化与味觉的探索之旅。

选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开启一项看似逆向的事业,将贵州「习酒」引入英国,成为品牌的英国区代理。吴章安说:「酒是一种文化,而不只是味道。中国白酒的背后,是儒家思想和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明。若要让外国人懂,就要从文化讲起。」

吴章安原本是体育教师,做过贸易,最早接触的是奶粉出口。随着事业扩展,他逐渐发现市场的变化。「中国有红酒需求,我就从法国进红酒回国。再看到赴英的华人、留学生越来越多,我想酒其实是文化的一部分,这个市场蕴藏着新的可能。」

他回忆起那段转折的经历——从进口法国红酒到代理贵州习酒,既是巧合,也是必然。「我发现中国白酒在英国几乎没有影响,这不应该。日本和韩国的清酒、烧酒在英国能卖得风生水起,为什么中国白酒就不行?”

这个不服气让他动了念头,也开启了新的征途。

对于吴章安而言,将习酒带进英国市场,他不将之看作单纯的贸易行为,而是一场文化与品味的对话。他深知,在威士忌被视为「英国灵魂」的市场中,中国白酒要被理解与欣赏,必须以文化共鸣为桥梁。

习酒闯荡威士忌英国市场

东方的礼与酿,西方的魂与香

「酒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商品,而是文化的载体。」吴章安说。他选择以习酒作为这场文化探索的代表——这款诞生于贵州赤水河畔的名酒,承袭中国千年酿造工艺,以纯粮固态发酵、窖藏多年而成。它的香气层次丰富,既有东方的婉约,也有西方消费者熟悉的木质与果香气息。习酒正是中西之间的一座「味觉桥梁」,能让英国人用鼻尖与味蕾感受东方的文化厚度。

吴章安坚信,酒卖得好不好,不在于酒精浓度,而在于文化深度。「在西方很多人知道孔子,他被誉为'世界百年名人榜'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实西方文化里也有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理解与尊重。很多人会觉得中国文化讲秩序、讲礼,这跟饮酒中的仪式感很相近。」

他指出,习酒在中国本身就以仁义礼智信为文化核心,酒盒上的五个字便是对儒家思想的致敬。「我们卖的不仅是酒,更是传递一种价值,一种礼仪的文化。这对西方人来说,反而有新鲜感。」

今年7月,吴章安正式拿下习酒英国总代理。短短几个月,他便策划了数场推广活动:当月就在伯明翰举办品鉴会;9月在中国大使馆国庆庆典活动中成为唯一指定用酒;在贵州宣传部等机构主办的中欧艺术交流音乐会亮相;10月在伦敦临江宴餐厅举办《中秋夜品习酒》主题晚宴。

活动现场,有中国留学生、商界人士,也有不少英国本地嘉宾。吴章安笑着说:「很多外国人第一次喝白酒,都会皱眉。但喝第二口,他们会说,这酒很香、很醇,身子都暖了。」

伯明翰品鉴会:英国嘉宾喝第二口很香醇

他最难忘的是一次偶然的推广经历。在伦敦一家日本餐厅,他与几位朋友用餐时喝了习酒。对桌的几位英国青年食客好奇地看着,于是,他们邀请对方试饮。没想到,那些客人喝完后,立刻向餐厅购买了几瓶。「那一刻我特别开心,因为那不是朋友的面子买账,而是真正被酒吸引。」

习酒与威士忌有共通之处

在酒的世界里,威士忌被视为英国的象征,而习酒则代表着中国的历史与工艺。吴章安认为,两者虽分属东西方,但有不少共通之处。

「威士忌和白酒一样,都是蒸馏酒,只是酒精度不同、风味不同。外国人喝威士忌讲究年份、酿造工艺、酒香层次,中国的习酒在这三个方面,一点也不逊色。”

习酒产于贵州省习水镇,与茅台同在赤水河畔。其酿造工艺遵循「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传统流程,与茅台同宗同源。

「可以说,习酒和茅台同根同脉,只是品牌更年轻。」他解释,1998年习酒被茅台集团收购,直到2022年才重新独立运营。这让习酒既承袭茅台的技艺,又有自己的年轻化形象。

英国年轻人钟情习酒

「英国人重视酿造历史与产区故事,中国白酒同样有这样的深度,只是我们过去讲得不够国际化。」他说。于是,在每一场活动上,他都会讲述习酒所在的赤水河流域——这条被誉为「美酒河」的地方,气候湿润、微生物群独特,是中国酿酒文化的核心之一。当听众知道这款酒也需经过多年陈酿、层层勾调时,许多人开始用欣赏威士忌的态度去品味白酒。

尽管中国白酒在英伦市场几乎是空白,吴章安讲述了营销学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一位做鞋的老板派出两位销售去非洲,一位回来说:「那里的人都不穿鞋,没有市场。」另一位却说:「那里的人都还没穿鞋,市场潜力无限大!」吴章安称他就是后一位。

从杯中到文化:中国香气走进英国

事实上,吴章安推动的不仅是品牌国际化,更是一种文化输出。近年来,中国酒企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但能在英国这样的成熟酒文化国度立足者仍屈指可数。吴章安认为,关键不在于价格或包装,而在于「如何让对方理解你」。

因此,他在推广策略上特别重视文化语境的转译:在伦敦的推广活动中,他邀请艺术家以酒香为灵感创作画作;在社交媒体上,他以「From the River of China to the Heart of Whiskyland」为主题,讲述习酒如何从赤水河流入泰晤士河——象征两种文明的交汇。这些活动让习酒不仅作为一瓶酒,更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新符号。

英国酒类专家在活动后评论道:「习酒的香气让我想起初次品味雪莉桶威士忌的感觉,只是更柔、更内敛。」这样的评价,正是吴章安最想听到的:不是「中国的威士忌」,而是「属于中国的味道」。

如今,习酒已逐步进入伦敦与曼彻斯特的高端餐厅与私人俱乐部。对吴章安而言,这只是开始。他希望未来能在苏格兰举办一次「东西酒文化对话」展览,邀请中英两地的酿酒师、艺术家与设计师共同参与,让更多人看到酒背后的文化创造力。

威士忌的故事,是关于橡木与岁月;白酒的故事,则关于土地与人情。当与习酒两者在伦敦的酒吧相遇,不再只是「烈度」的较量,而是一种文化品味的交流。

习酒飘香泰晤士河畔

未来的酒吧里,也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杯威士忌代表苏格兰的山风,一盏习酒承载中国的山水。它们共同讲述着——时间与文化的香气,可以跨越语言。 而酒香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

从贵州赤水到伦敦泰晤士,习酒启动的旅程不仅是品牌的跨国冒险,更象征着一种文化自信的崛起。当吴章安举杯邀请英国朋友共饮时,这杯酒已不仅是白酒或威士忌——而是一场东西方在味觉、文化与心灵之间的美妙交融。

责任编辑:邓海来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