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硕鸣
2025年10月29日,这一天必将被载入科技与金融史。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股价突破5万美元大关,总市值一度超过全球部分中型经济体的GDP,意味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全面到来。市场将这一刻视为「科技革命的分水岭」,正如两百多年前的蒸汽机点燃了工业革命,AI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的结构、金融市场的逻辑与个体生活的秩序。
如同1769年瓦特改良蒸气机,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如同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开启电子时代;如同1990年代互联网普及,让信息时代奔流而至。如今,AI时代的“蒸气机”,已然点火。蒸气机让人类第一次驾驭了能量;AI芯片则让人类第一次驾驭了智能。
美国总统关注AI下人类福祉
面对这股AI狂热及金融盛宴,今年的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人工智能(AI)行政命令中,将「human flourishing(人类茁壮/人类繁荣)」与「经济竞争力」「国家安全」并列为AI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为全球科技治理释出明确信号:AI的方向盘,必须对准人的整体福祉。
AI风险管控专家阮可韵博士在伦敦接受访问时也提出警示:这在美国政策史上相当罕见。过去美国AI政策强调的往往是技术竞争和国防安全,而这份文件首次将「人类福祉」置于首位,这其实是对社会焦虑的一种回应:人类不能只当技术的用户或受害者,而应该是技术发展的主人。

阮可韵:研究AI革命的「幸福学」
阮可韵博士认为,科技革命若无伦理与风险防控的框架,可能会成为人类文明的灾难性危机。她呼吁:AI革命需要「幸福学」的平衡,她正致力于让AI「回归人性」的研究。
阮可韵博士(Dr. Keyun Ruan)是一位享誉国际的计算机科学家与经济学家,她服务GOOGLE伦敦,以在云端鉴识(Cloud Forensics)与风险经济学(Risk Economics)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知名。从计算机科学出发,她深谙数字化对经济活动的重塑;转入经济学后,她将风险视角带入科技治理,提出「科技若不创造幸福,即是社会风险」的判准。她的专著《数位资产估价与网络风险衡量:网络经济学原理》;《网络犯罪与云端取证:调查过程中的应用》在业内颇受欢迎。
五年前,她在英国创立「幸福基金会」(Happiness Foundation),尝试搭起科技、幸福学与经济学之间的桥梁,将人类福祉置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决策中枢。
阮可韵关注到,AI的狂潮开启了算力竞赛到人类命运的抉择。英伟达掌握的高性能GPU,是AI运算的基石;而资本市场的疯狂追捧,体现出投资者对这场「智能革命」的集体信仰。自ChatGPT问世后,生成式AI迅速渗透各行各业,从医疗诊断、金融投资到艺术创作,AI正在重塑「生产力」与「创造力」。
但是,阮可韵认为,不能只是看到「AI如何强大」,而看不到「AI如何反噬人类」。这正是任何科技革命中最深刻、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正如每一次技术革命一样,当光芒照亮未来,也在背后投下阴影。数据滥用、算法偏见、AI伦理、劳动市场被取代等问题,正成为全球科技政策的新焦点。
「我们发现,AI不仅改变工作方式,更在重塑人的情感结构与幸福感。」阮可韵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机器开始理解人类,甚至取代人类时,我们应该问自己:我们还幸福吗?」
这位出身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博士,近年活跃于国际论坛与伦理研究领域。达沃斯连续数年将「AI与幸福」纳入讨论,关注技术进步下人类福祉的衡量与治理;梵蒂冈则从伦理视角出发,促成科技界与人文社群的横向对话。阮可韵博士近年多次受邀于这两个平台发表演讲,分享「幸福科技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与来自牛津、哈佛等机构的学者持续交流。她指出,这些跨场域的碰撞,有助于把分散的研究与倡议收敛为一套可被企业采纳、被监管理解、被投资使用、也能被公众感知的共同语言。

阮可韵:传播AI时代的幸福理念
受聘哈佛推动AI风险防治
2025年5月,哈佛大学邀请阮可韵博士担任其AI风险防治研究项目总监,负责领导跨学科团队,研究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心理健康及伦理治理的长期影响。这个项目,哈佛团队已经有长达十年之久的研究。
「我们希望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让研究成果进入政策和企业决策流程。」阮可韵博士强调。
研究的结果将以产品形式呈现。在她看来,AI风险防治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从数据安全、算法审核、心理辅导到AI伦理顾问服务,都将形成新型产业链。
她指出:「如今全世界都在投资AI的生产力,但很少人投资AI的『防护力』。未来十年,谁能让人工智能更安全、更可控,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阮可韵博士认为,这不仅是科技治理的问题,更是文化选择的问题。「人类社会需要一次新的觉醒。」她说,「如果蒸汽机解放了人类的肌肉,计算机解放了人类的脑力,那么AI革命将挑战人类的灵魂。我们必须确保,AI的未来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服从。」
AI给人类发展带来六大负能
各类研究表明,如同工业革命带来机器束缚人类、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一样,以AI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同样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负能。大概包括六大问题:
1,劳动的「异化」与「无用阶层」问题。AI并非仅夺走「体力劳动」,而是开始取代脑力工作——客服、设计师、程序员、记者、律师助理、教师、甚至艺术创作者。麦肯锡预测,2030年前全球约有3亿人的工作可能被AI重构或淘汰。 必将造成社会分化、心理失衡、以及政治后果。
2,人际疏离与情感「数字替代」。AI取代的不只是工作,还取代陪伴。智能手机、虚拟助手、聊天机器人逐渐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次要。日本已有「AI女友」「虚拟伴侣」应用,甚至有人举行与AI结婚的「仪式」。美国心理学界报告指出,青少年因沉迷于社交媒体和智能互动,孤独感与焦虑症比例急升。人类社会正由“社会性动物”逐步变成“个体化的用户网络”。
3,心理健康与数字依附症人被手机与算法「绑架」。AI透过推送、推荐、情绪演算,不断塑造人的行为与思想。美国研究显示,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触摸手机超过 2600次,且青少年抑郁率与屏幕时间呈正比。中国与韩国已出现多起青少年因沉迷AI聊天或虚拟角色而自杀的事件。“数字成瘾症”成为21世纪的全民心理病;AI不再是工具,而是精神麻醉剂。
4,真实感与认知崩坏。AI生成的文字、图片、声音、影片几乎无法与真实区分。真实与虚构的界线被摧毁。AI生成的「假记者」「假科学报告」影响舆论与学术;生成式AI艺术作品夺奖,引发创作者身份混乱。“真假不分”的时代来临,人类认知基础动摇。
5,伦理与道德空洞化。AI没有伦理,只学习模式与结果。当决策交给AI,价值判断可能被数据取代。例如:你将面对自动驾驶在“撞人与自保”间如何决策?医疗AI在生死取舍中如何定义“最优”?司法AI根据统计概率判罪,可能放大偏见。结果是人类道德被算法统计稀释;“效率至上”成为新信仰;人类逐步放弃判断权与责任。
6,自我消解与文明自吞的风险。当AI具备生成知识、创造内容、决定策略的能力时,人类可能逐渐失去「主体性」。企业决策交由AI运算模型,管理者仅作签署;学生用AI写作、思考,失去独立思辨力;军事AI若出错,可能导致人类无法预测的战争或灾难。最极端的情况:人类创造出比自己更强却不可控的智能体(如AI军事、自动决策系统),造成自我灭顶。
阮可韵博士回望工业革命初期,人类在享受生产力跃升的同时,也在长时段内承受了环境污染的累积代价,直至治理体系成熟、标准完善才逐步收敛。她指出,AI时代的污染更多发生在心理与社会层面,具有隐匿性、递进性与群体性三大特征:它不易被察觉,会在反复使用中逐步加深,并在群体行为中彼此放大。「一旦滚雪球到临界点,治理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
资本的热潮与人类的冷思考
英伟达股价创下历史纪录后,全球投资者纷纷涌入AI相关产业,AI芯片、云端服务、机器人与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规模创下新高。
但同时,一些伦理学者与风险投资家开始提醒市场——AI发展的外部成本正被严重低估。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AI负能,人类需要防范风险及治理需要面对的另一个庞大的市场。
阮可韵博士语带坚定的说,AI并非洪水猛兽,但我们不能让它成为新的上帝。」
从特朗普把「human flourishing」写进AI政策开始,「把幸福写进算法」正逐步走出学术象牙塔,成为公共治理与产业升级的共同议题;到哈佛延揽阮可韵博士掌舵已有十年的项目,表明这场关于人类命运与风险治理的长跑已然起步。这不是对技术的恐惧,而是对方向的校准;不是要放慢创新,而是要让创新与善同频。
若将工业革命初期的环境污染视为人类付出的学费,那么AI时代的功课,应该在代价尚未不可承受时就提早完成。用阮可韵的话说:「技术的速度我们无法也不应放慢,但我们可以握住方向盘,让它奔向我们共同愿景的未来,而不是谁也不愿抵达的终点。」
阮可韵博士期望她的研究成果能让,AI的未来不是让人更忙,而是让人更自由;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
当资本市场沸腾的时刻,伦敦这位女学者的话,或许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冷静回声。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