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庄紫祥:优化资源分配 构建可持续医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金融科技促进总会会长庄紫祥表示,特区政府日前出台的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方案,正是一次积极回应市民需求的重大举措,值得社会各界支持。

文|庄紫祥

香港的医疗体系一直以来备受赞誉,然而随着人口老化、慢性病增多及医疗需求不断上升,现有医疗系统面临压力。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供更合理、更有效的医疗服务,成为当前香港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特区政府日前出台的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方案,正是一次积极回应市民需求的重大举措,值得社会各界支持。

香港医疗体系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根据医院管理局数据,2022年公立医院专科门诊新症轮候时间中位数达2.3年,部分专科如骨科更长达3年以上。急症室等候时间经常超过8小时,病床使用率长期超过100%,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巨大。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系统性问题:资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薄弱、公私营协作不足。

人口结构变化加剧了这一危机。统计处预测,到2038年,65岁及以上长者将占香港人口约30%。长者人均医疗开支是年轻人的4倍,慢性病管理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长。现有以治疗急性病为主的医疗模式,显然无法可持续地应对这一转变。

医疗融资问题同样严峻。香港公共医疗开支占GDP约3%,而随着医疗成本上升和需求增加,现有税收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将难以为继。如何建立更公平、可持续的融资机制,成为医改的核心议题之一。

凝聚社会共识 确立改革方向

针对这些挑战,社会各界已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有学者倡导加强基层医疗,认为应将资源投放“上游”,通过预防和早期介入减少“下游”的医院压力。这一观点得到广泛认同。事实上,特区政府计划在18区设立地区健康中心,正是朝此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公私营协作是另一关键。香港私人医疗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足,部分原因是市民对公营系统的依赖。扩大“公私营协作计划”,让符合资格的病人选择私营服务并获得补贴,既可缩短轮候时间,又能充分利用私营资源。

在医疗人力方面,前医学界立法会议员陈沛然强调需增加本地医护培训名额,同时优化内地及海外医生来港执业的注册制度。这一建议已部分落实,但如何平衡质素保证与人力供应,仍需谨慎推进。

融资改革是最具争议但也最关键的一环。透过风险分摊和共同支付,既可确保财务可持续性,又能维持公平性。特区政府表示将在维持现有公营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多元融资方案,显示出务实的改革态度。

稳步推进改革 共建健康香港

成功的医改将为香港市民带来实质性好处。强化基层医疗意味着市民能够更方便地获得预防服务和慢性病管理,减少严重并发症和住院需求。扩大公私营协作可缩短专科轮候时间,让病人及时获得适切治疗。可持续的融资机制则能确保无论贫富,市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医改将推动医疗体系从“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加强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市民的健康素养将整体提升,这对减轻医疗负担具有长远意义。数码医疗的发展,如电子健康纪录共享和远程医疗服务,也将提高系统效率和便利性。

医疗改革涉及多方利益,需要谨慎平衡。特区政府应继续广泛聆听各界意见,特别是前线医护人员和基层市民的诉求。改革方案需有清晰时间表和评估机制,确保措施落实到位并及时调整。

香港社会素有务实理性传统,面对医疗系统的挑战,我们更应凝聚智慧,达成共识。医改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唯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才能确保香港医疗体系持续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金融科技促进总会会长)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