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纬纹
虽然政府部门和运输单位已就今年的五一假期所预期的高密集跨境人流作出预案,然而罗湖和福田/落马洲口岸仍然被跨境人潮逼爆。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大背景下,两地节假日旅客跨境“大迁徙”是预期之内的,然而关口拥堵的情况却暴露了两地通关机制的滞后性,亦折射出行政协调与技术应用的持续优化的潜力。
内地与香港之间愈来愈多的人员交流是可喜的现象。面对可以预期的、远超处理承载量的人流,两地虽然没法在一时三刻为口岸和铁路等基建扩容,但双方的“工具箱”内却有高科技和行政协调两款利器,持份者可以用得更好更精。在智能年代,通过智慧协作,从传统的“事后应急”模式向“动态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执行”全链条模式转向,方能从根源上破解人潮高峰拥堵的困局。
全链条实现智能疏导
收集实时的地理空间大数据是做好动态感知、动态监测和协助决策的重要一环,此方案高度适配各交通工具、口岸和旅客行为数据等“神经元”,以实现实时数据互通。作为旅客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广深港高铁每日运营百多趟列车,香港西九龙站与内地12306网站可实时共享票务数据,例如车次、座位售卖率、旅客身份证信息,结合AI算法预测各时段出入境人流。例如,若某日深圳北站至西九龙站的车票售罄率达90%,系统可提前触发预警,通知口岸增开通道疏通过关人潮。
相较于高铁客流量的高预测性,高速公路的流量相对难估计。但藉着在广东省各主要高速公路和口岸周边路段部署的AI摄像头,可实时识别车流密度和异常事件,并通过5G网络同步至两地交通指挥中心。在口岸内也应用好各类人流追踪技术,如热力追踪摄像头,以及AI客流统计系统,实时捕捉各通道排队长度、人员停留时间,数据可通过API接口直接连通香港入境处,反之亦然。
在面对旅客方面,精准推送实时讯息最为重要。例如推动粤港深等政务小程序实现通关实况更新、停车位预约等功能,并整合两地口岸数据,提供“最优通关组合方案”,建议旅客选择夜间经个别口岸出入境。
面对运输服务单位,应以实时数据推动运力的弹性调配。高铁方面,除了按预计人流预先加密班次和实时动态调整西九龙站至福田站的短途班次,亦可考虑在12306网站推出“非高峰时段车票优惠”,引导旅客选择非高峰时段出行。
机制对接打通壁垒
智慧行政协调是实现上述工作的基础,粤港两地的持份者需要以数据互通和政策协同,破解行政壁垒、实现联合行动。双方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在合规的框架下,将口岸人流量、交通拥堵指数等非敏感数据纳入豁免范围,通过API接口实现港深两地乃至粤港两地的实时交换。同时建立全自动化人流预报平台,在港深边境设立数据联动指挥中心,当任何一口岸客流超阈值时,自动触发双方预案,如同步延长关口开放时间、启动合作检查模式和加密港深两地铁路班次等。
通过技术赋能,把人潮治理从“经验驱动”转向“算法驱动”。两地应组织科技企业,利用历史客流数据训练时间序列模型,结合等多项变量,降低预测误差率,力争建立更精准的预测模型、设计出不同情景下的方案,为两地提供决策依据,实现以旅客体验为中心的人潮治理。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