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研究强调步行速度是患癌风险的重要生理韧性指标。张正龙(右)及麦家朗。
香港新闻社9月15日报道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每年约有近2,000万宗新确诊病例。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研究团队研究发现步行速度与癌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研究先分析了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超过43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并在香港群组中进行验证,确认步行的“质”(即速度)可能比“量”更具预防价值,步行速度或可作为癌症风险的简易指标,协助制定个人化预防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已刊登于《恶病质、肌少症与肌肉杂志》。
这项观察性研究参与人数庞大,且追踪时间长,其中英国组中位追踪时间10.9年,香港组则为6.9年,再加上不同地区族群的结果一致,有助推进以步行速度作为重要健康指标的科学依据。港大医学院研究团队透过两种方式来分析步行速度与癌症风险的关系:英国数据由参加者自行报告步行速度,而香港参加者则进行六米计时步行测试,结果显示,英国快步者整体患癌风险降低13%;香港快步者风险更降低45%。其中,肺癌风险下降幅度高达53%,显示快速步行有助保护呼吸系统,从而减低患癌症风险。
研究团队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约四分之一的保护效果是因为快步行的身体炎症标记物(例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脂质代谢参数(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
过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步行的时间和频率,与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关联,而步行速度作为整体健康“生命体征”指标,在癌症研究中较少受关注。而领导是次研究的港大医学院药理及药剂学系副教授张正龙则指出步行速度是一种快速、可靠的身体功能评估方法,并已证实与心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症等老年相关疾病及死亡率相关。最新研究亦指出骨骼肌肉在调节炎症和代谢途径上的作用,可能为步行速度与癌症风险之间的生物学连结提供解释。
张正龙认为研究可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简易实用的评估工具,有助识别癌症高风险人士。他解释炎症标记物和脂质代谢参数亦可佐证“快步者可能拥有更健康的身体状况”的假设,并成为一个简单又有效的健康指标,同时推动公共卫生倡议,鼓励公众有目的、有活力地步行,并将其纳入综合癌症预防策略。
这项研究由张正龙领导,博士后研究员麦家朗为第一作者。其他共同作者包括港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院内科学系教授陈俊明,以及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博士Juulia Jyhāvā和Sara Hāgg。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