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社10月31日报道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5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27日-29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人工智能促进科技与发展”为主题,围绕4个议题联合举办1场主论坛及10场平行论坛,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搭建跨国界合作和跨学科交流的高端对话平台。

10月28日上午,大会平行论坛——“国际智能制造研讨会”成功举办。研讨会汇聚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权威声音,为AI时代全球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指明实践路径,成为本届大会中聚焦工业实践、推动产业国际对话与务实合作的关键力量。
西麦克作为国际智能制造联盟(ICIM)会展工作组秘书处单位,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成功为会议导入了涵盖政、产、学、研多维度的顶尖国际资源,确保了会议内容的前沿性、专业性与全球视野。
政产学研多方聚力 共话智能制造新未来
研讨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张喜军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赵春杰、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Claudia Barkowsky、国际焊接学会候任主席Stephan Egerland、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王国彪等中外嘉宾分别致辞,体现了会议融合政策指引、国际经验与行业洞察的鲜明特色。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赵春杰致辞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Claudia Barkowsky致辞

国际焊接学会候任主席Stephan Egerland线上致辞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王国彪致辞
前沿议题精彩纷呈 勾勒智能制造创新图景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主席、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以《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为题,深刻阐述了AI技术驱动制造业变革的路径与前景。
韩国制造工艺工程师学会理事长、朝鲜大学教授Dong-Gyu Ahn分享了《基于机器学习与控制点的DED工艺熔覆道形貌预测方法》,展示了智能制造在前沿工艺领域的创新应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则从重大工程角度出发,详细解析了"中国天眼"结构创新的智能制造实践。
国际介科学组织副主席Bernd Sachweh以《介观科学驱动的可持续创新——面向智能(增材)制造前沿的新方法》为题,探讨了基础科学研究对智能制造发展的推动作用。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则在《从标准化看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标准体系建设对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

会议发布了多项产业标准成果。
圆桌对话凝聚共识 构建全球产业合作生态
在圆桌对话环节,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副秘书长吴幼华与马来西亚工程师学会副理事长CheeFai Tan、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朱世明、横河电机(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东、达索系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总监龙海、北京发那科FANUC先进制造人才培养联盟运营总监李冬颖等多位产业界代表,围绕技术创新、产业落地与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全球智能制造产业的协同演进提供了多元见解与可行思路。

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自2019年创办以来,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共同推动下,已发展成为促进国际科技开放合作、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西麦克通过构建“政、产、学、研”无缝对接的高端对话平台,不仅促成了多领域、跨地域的前沿技术交流与思想碰撞,更在产业政策协同、技术标准共建与长远发展路径上促进了全球共识的凝聚,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基于对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深刻理解,西麦克创新打造“会展+”生态模式,充分发挥其全球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有机融合展览、会议、智库等多元要素,构建起推动产业创新与国际合作的良性生态。面向未来,西麦克将继续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持续深化“会展+”模式内涵,通过打造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提升资源整合精度与产业服务深度,赋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在全球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持续贡献西麦克智慧与力量。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